联系电话:010-67013680
舞蹈情感的传达性
时间:2010-01-12 17:16:03 来源:舞蹈圈
我们已知人情乃天生,抒发为本能。如果再把“抒发”与“表现”视为同义或近义词,岂非人人都是艺术家了?有人注意到这一点,就提出了“成功的表现才算表现”。但什么算成功?对此有很多的答案,哈朱光潜先生一言中的,那就是说“传达”。

表现不等于传达。人时时刻刻都在表现,但他表现的不是是个人的好恶而已,这种表现与传达无关。表演也不等于传达。赏经常在台上从事表演,他表演的可能只是他的戏份而已,观众接受与否,他却未必在意。这种表演,也与传达无关。

什么叫传达?朱光潜重重说:“艺术家见到一种意境或是感到一种情趣,一定要使旁人也能见到这种意境,也能感到这种情趣,心里才能安顿,所以他才能把它表现出来,传达给旁人。”反之,如果旁人没有“见到”或“感到”,那么虽然你完成了表演,但是却示能实现传达。换言之,表现可以自我完成,传达的证据却在观众。

我们的问题就在这。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样多。此处略淡两点。

其一.传达的特质性。不同的情感需要不同的传达方式,由此诞生并消亡着艺术的门类种别。音乐有音乐的情感传达特质,舞蹈有舞蹈的。舞蹈所要表现的情感,应该是只有舞蹈才能表现的情感;舞蹈所能传达的情感,必须是其他艺术传达不了的情感。否则,用文字、颜料、音符、泥巴还有混凝土什么的就OK了,不劳大驾。

舞蹈之所以存在.自有其优势,这个优势就是有形——美好的人体。音乐与舞蹈相比照,前者是无形的,可是听众却能听出东西来从无形到有形,这是音乐的逻辑。舞蹈是有形的。演员不能离开自己的身体,观众的眼睛也只好看住那个身体._于是.各种_辽远的想象和复朵的情感就都被那个身体束缚着,再多的干冰也稀释不了。

音乐与舞蹈最深刻的区别即在于此。音乐家变有形于无形,听众还无形于有形.在此过程中“形”的扩展与增值非常显著。就像那位“海上钢琴师”可以用琴阅世.让我们刚听了几个音符就欣然道:这就是那个人!如果换成一位舞蹈家呢?他更多的只能在那个对象的外形上打转,而难以抓住月那个人的灵魂。

当然,舞蹈家也可以讲我是变无形于有形,再让观众化有形于无形。这么说合乎逻辑,但却与实践不符。因为舞蹈事实上还是以“变形”为主,即把原有的形态或形象“舞蹈化”,而不是于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之处,横穿出世,创造出崭新的势态。

“造型性知觉”与“流散性的情感”是两回事。舞蹈性于前者,音乐属于后者。当然音乐与舞蹈也有相通之处,就是二者在时间上对于节奏的依赖。但是音乐的物质是“无”,所以它出节奏而入旋律,让想象和情感在弹性的时空中大展宏图!舞蹈的物质是“有”,所以它在节奏里抵形象。可惜时间硬功夫、空间窄,想象和情感都施展不开。而人们之所以总音乐和舞蹈放在一块,大概就是想在“有/无”之间与节奏内外的相互印证中审而美之吧。艺术讲求张力,导论造就和谐。

总之,在知觉、表现与传达这三个艺术活动的关节上,应该采用的必须是同一种方式。我们不能先以文学的细、次以音乐的畅想、最后再用舞蹈的力量来诠释一个东西。

舞蹈的一切都必须是舞蹈的!这么说与这么做的学术支撑,就是那个情感一事实上要经过自身反复洗印才能明确清晰、鲜活动人的道理。

其二,传达的“值得性”。如果“传达”绝非易事,那么这个“传达”值得不值得,就成了比“传达”本身更为重要的而且先决的问题。

2007年皮娜·鲍希到北京演出,其名言“我关心的是为什么跳舞,而不是怎么跳”曾被频频引用,再联系到“编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编”的专业格言,就更体会到朱光潜先生所说‘‘值得传达的情感”这句话的深意了。其实朱先生这句话是替托尔斯泰说的.因为后者认为人类历史上许多顶级艺术大师的东西都缺乏宗教的深沉,而偏重情欲及其他无价值的情感。

托尔斯泰是全世界几千年屈指可数的大文豪,他的眼光再怎么高也不过分招人反思的倒是《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连他部把“没意义”当做口头禅,看来我们文艺作品中有关传达的“值得性”问题的确是比较严重了。

收藏此页】【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