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PPA本来就是“混搭”的产物,这个来自意大利的品牌,最初的“背靠背”标志图案,因上世纪60年代的两性服装一体化潮流而走红。接着,KAPPA从便装开始,又进入年轻人的运动市场,再次推动了运动与休闲的“混搭”。2009年末,KAPPA在中国的这次广告活动,再次强调运动与时尚的结合,就是所谓的“WE ARE ONE”,与KAPPA的品牌路线可谓一脉相承。
不过,运动混搭时尚这个听起来很有道理的策略,却有可能是一个美丽的陷阱!
WE ARE ONE是什么?在KAPPA解释里,是运动与时尚的融合,是运动、时尚、性感、品位的融合。可是,它会不会什么都不是?
记得几年前,初到晋江,就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公路上充斥着各种演艺明星代言运动休闲鞋的广告牌,几乎囊括了著名的港台影视歌明星,但是发展最快的却是走运动明星策略的安踏。
回想一下,国际上最著名的运动服装品牌耐克、阿迪达斯,国内最著名的李宁,也同样是走运动明星策略。它们不时尚吗?它们同样有很多的时尚元素,它们其实也是将时尚的元素融入运动服装,但是它们是很清晰的运动品牌。休闲服装的代表品牌是什么?佐丹奴?美特斯邦威?真维斯?森马?它们的设计中同样灌注了运动和时尚元素,但它们却是很清晰的休闲服装品牌。时尚的服装品牌又是什么?LV、VERSACE、PRARA、ARMANI、BOSS……它们的设计中也不乏休闲因素,而它们的时尚地位,却是举足轻重的。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消费者在选择品牌时,总是习惯于分类,无论你要融合什么,总是需要分清主次,就是你首先是一个运动品牌、休闲品牌还是时尚品牌?当你试图“鱼与熊掌”兼得,而且希望每个方面都要强时,就很有可能啥都不强。因为蝙蝠式的路线,既想拥有运动市场,又想拥有休闲、时尚市场,很容易在传播中失去自己的根本类别特征,结果就会什么也得不到。
每一个类别,都有这个类别的特性。以“运动服装”而言,“运动”类别的特性决定了它必须是“适合运动的”、“适合人体运动特性的”,决定了“运动员”代言在这一个领域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以“时尚服装”而言,“时尚”类别的特性则决定了它必须有专业的时尚意见领袖的肯定,决定了它最好拥有时尚趋势指导地位和话语权;以“休闲服装”而言,“休闲”的特性,则决定了它的非正式、非工作、舒适、轻便、随意等一系列特性,这类服装反而最适合影视歌星的代言。两者或三者的互相吸收,是互相促进发展的一种力量,但是却各自有各自的轨迹。将两者或三者融合在一起,其实一直有人在做。不是说这样的“混搭”完全不可行,但很可能是非主流的,就像社会上的各种混搭风潮设计一样。
KAPPA通过这一波传播活动,宣称要领导一个新的“混搭”潮流,这可能就是一厢情愿了,一则所有的传播并没有太多的新东西,二来,这种什么都要的欲望,很可能让它陷入什么都不是的境地。最后,失去了类别基础的“混搭”,很可能就会演变成一种无序的东拼西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