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反身轉動技巧(以下簡稱反身技巧)?經典教材中稱作“相對的身體動作”,“指的是以相對的胯和肩朝動作腿運動方向轉動”。這一令人費解且有語法毛病的表述,如果換成“扭秧歌”,儘管不全面不科學,而且土里土氣,卻簡單明了,通俗易懂。這就是:“左腿向前(後),身往左(右)轉;右腿向前(後),身往右(左)轉”。需要順便強調的是,反身技巧是以“腳隨身動”為前提,並以實現“腳隨身動”為目的展開的
“反身”,我們在踢足球踢毽子運動中可以見到她的身影,找到她的感覺,體會到她實際上是促進人體流動、保持人體平衡的自然協調。至於儀仗隊的行進步,至所以見不到“反身”,是由於為了顯示下肢及上肢整齊劃一效果而作的特殊處理。
反身技巧貫穿於基本功所有技巧中,應用於所有舞種的基本功中。
一、平面牽引的左右旋轉需要反身技巧。經典教材中的反身技巧(相對的身體動作)是以“旋轉舞步”左右轉體為目的來闡述的,即:前進的左右旋轉、後退的左右旋轉。這是反身技巧的直接運用。
經典教材還提示了這一過程的注意事項,現挑選其中易懂的摘錄如下供參考。 “應懂得支配旋轉的基本要素是什麼”“除軸式運動外,這種相對的身體轉動都不是固定點的運動,比如在做向前右轉時,首要的感覺是身體左轉向前轉動,而不是向右轉身”“雖然相對的身體動作同時包括了胯與肩的轉動,如果試著體會向前轉時主要以肩帶動,向後轉時主要以胯帶動,這些感覺上的微小差異…是極為有益的”“不得單用肩帶動…”“更重要的是…不改變邁步的方向;…腳向外伸出時就帶有角度,這是完全錯誤的” …
二、平面牽引的前進後退需要反身技巧。在經典教材中這一反身技巧表述為“相對的身體動作位置”“上身的不完全旋轉”,並包括所謂“徹底的不完全旋轉”“向肩部引導發展的不完全旋轉”“永不消失型的不完全旋轉” 三種類型。在前進後退中,通過上身的不完全旋轉” 實現“腳隨身動”,這是反身技巧的間接運用。
經典教材提示了這一過程的注意事項,這裡也挑選其中易懂的摘錄如下供參考。 “相對的身體動作是身體的動作,而相對的身體動作位置是一種位置,指的是身體不轉動情況下,一腳在身前或身後形成交叉”“朝舞伴之外邁出的每一舞步…都必須與身體交叉”“相對的身體動作位置常用在探戈舞及一切隊列行進舞步型中” …
三、縱向牽引的持握姿勢需要反身技巧。關於持握姿勢,經典教材、視頻教授、現場講解都有詳盡而直白的表達,其要點試歸納如下:腰胯與背縱向挺直,大臂與背橫向平直,頸項牽引上拉的同時兩肩自然放鬆;男士左小臂左衝上右小臂衝下,女士左右小臂均衝上;小臂與大臂夾角,男士左約120右約90,女士右約120左約90。
這是基本要求,更高的要求應該看有沒有運用反身技巧。如果運用反身技巧,使上身稍向左偏,達到左背肩甲骨突出的效應,此時上身協調性能最佳。這一點對女士尤其重要,也就是說,作為跟舞的女士應該讓領舞的男士,右手指感觸到明顯的突出。
四、傾斜、擺動、升降也需要反身技巧。在前文中已經論及,這裡不再贅述了。至於不漏痕跡、全腳滾動、領舞跟舞、節奏處理,當然沒有直接關係。
五、十個舞種基本功都需要反身技巧。以上分析主要針對摩登舞,但對拉丁同樣適用。以擺胯,縮臀為主要標誌和特色的倫巴、恰恰、牛仔、桑巴、鬥牛,除了需要遵循“腳隨身動”原則外,同樣需要反身技巧。因為節奏快,因為擺胯多,反身技巧的作用好像不那麼明顯、那麼突出。如果我們放慢動作像動畫片一樣,就會感覺到“反不反身,大不一樣!”,現在我們就以節奏最快的牛仔(男步)試試看--
左腿繃直左腳後踩時—上身偏左/左腳收回原地時—上身偏右/左腳向左連踩2次時—上身偏右/右腳向右連踩2次時—上身偏左/第2次左腿繃直--如此循環。如果上身沒有這一“不完全旋轉”(經典教材用語),很難想像是一種什麼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