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10-67013680
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关于少儿韵律活动
时间:2010-03-30 17:12:25 来源:东方网教育
  律动是人在音乐的感染下,身体随着旋律的起伏,自由的、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再现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动态。它没有既定的程序与框框,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自由与创造。

律动把音乐与身心的感应、运动紧密结合起来,唤起了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天生本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经常参与律动活动的幼儿,会逐渐积累起音乐欣赏、创作的经验,在这些经验的积累过程中,神经系统建立起相对稳定的联系网络,幼儿的积累越丰富,在大脑皮层中形成的暂时或固定的联系网越复杂,幼儿想象时调动的细胞群也越多,想象就越积极、自由和活跃。所以,律动受到老师们的青睐。但青睐的同时,又带给老师组织活动时的不安与担心,甚至是恐惧,因为在律动的创作中,体现的是自由、放手,老师们不知什么时候会因为某一幼儿故意捣乱而迸出一片“混乱”,也不知什么时候,因为幼儿不明标准而使活动完全涣散,甚至失控。那么,在组织律动活动时怎样才能做到较好的驾驭在活而不乱之间呢?我觉得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熟知音乐内涵,有目的的加以引导,避免幼儿因无所事事而产生混乱

音乐是感受和表现的艺术,老师对音乐的理解、感知,对儿童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的发展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意义。所以在开展律动时,老师首先要熟知所选择的音乐具有什么样的情感特征,可能会引起幼儿联想、表现出日常生活中哪方面的形象,然后有目的的创设语言情境,诱导幼儿展开联想、想象,唤起他们情绪(包括肢体的)反应,避免幼儿听到音乐后,因不知道该怎样才可以跟随音乐的进行和变化做出令自己满意的表现,而出现混乱场面。用一种“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方式来对孩子进行引导。就如律动“水族馆”。它的音乐优美流畅、纤巧轻快,有如河水在缓缓流动,小鱼围着小草轻轻的触摸、交流。老师在仔细分析音乐之后,就可有目的通过谈话、提示等语言情境诱导幼儿想象:“呀,你们知道是谁来了吗?”在幼儿充分表述、表达之后,教师将全体幼儿的联想再导向同一主题:“原来是小鱼和小草在玩游戏呀。”紧接着教师又通过组织幼儿讨论:“你们猜小鱼和小草在玩些什么呢?”并带领幼儿仔细倾听、分析、体验音乐,然后引导他们自己探索、创编出相应的动作,来表现音乐中反应的形象、情节、情绪等,你看孩子们一个个神情投入的模仿着小鱼来回摆尾游动;开闭嘴巴吃食;触摸水草;在水草间来回穿梭、吐泡等,而水草呢,则舒展的扭动身体、手臂,匍匐在地表现生长。谁也不会因不知道该怎样才可以跟随音乐的进行和变化动作而捣乱了。

收藏此页】【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