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召开的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及艺术教育活动现场推进会,时间虽只一天,但日程真的是满满的。上午,在华西中学,不仅现场观摩了成都市成华区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及艺术教育活动现场展示与成果展览,还召开了大会,听取了教育部、省政府及省教育厅、体育局、团省委领导讲话,部分市县介绍了经验。下午,会议代表分组参观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及艺术教育活动现场,我则参加了体育活动参观组,现场感受了成都38中和杨柳小学的大课间活动。而晚上,则观看了成华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成果汇报演出。忙碌一天,印象颇深,收获极大,尤其是对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开展还有了许多感悟。
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最普通的人士,都非常清楚体育的极端重要性。毛泽东早年就特别注重体育锻炼,1917年4月,他还在《新青年》上发表《体育之研究》论文,提出了“体育之目的,不仅在养生,还在卫国”的主张;1950年6月19日,毛泽东同志给时任教育部长的马叙伦先生写信,提出“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
但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近年来,青少年身体素质却呈下降趋势,“特别是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及肺活量等指标持续下降,超重与肥胖学生的比例增加,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不足、体育活动时间得不到保证是其主要原因。为此,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于2006年12月,发起了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其核心内容是:“力争用三年的时间使85%的学生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每天锻炼一小时,掌握至少两项体育技能”。
在华西中学、成都38中和杨柳小学,他们展示的正是近两年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做法和成效。韵律体操、武术套路、轮滑、跳绳、毽子、滚铁环、手语操、各种球类运动、操场内折返跑、趣味体育、竹竿舞等,样式繁多,但学生们都是热情高涨,乐此不疲。尤其是在38中和杨柳小学,同学们在烈日下运动20多分钟,竟都气定神闲,不是长期的训练,显然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从现场点的热闹,就产生了联想。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数年,虽对大课间学生活动的安排已三番五次,但我们不少学校似乎并没行动起来,要么责怪场地不够,要么哀叹器材缺乏。甚至有了大课间安排,也只是学生的自由行动,仍处于自发状态;而不少老师还十分珍视这点时间,非得给学生讲解几道题不可。学生的锻炼也就只是排在课表上了,有的连课表上都没排足。如此下来,何谈阳光体育运动,何谈学生体质提升?
而成华区的经验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让学生动起来,并不是想像的那么复杂,它首先需要的是办学者思想解放,是“健康第一”意识的树立,只要办学者们心里真正重视了学生体育工作,其他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其次是要加强组织。学生们都有爱动的天性,而繁重的学习,身体成长最快时期的特性,也决定必须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以此提升体质水平。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加强组织发动工作,加强推进工作,加强引导、考核、评比与奖惩,真正使阳光体育运动与教学、管理一样,纳入学校工作的常规,做到制度化。第三,要善用载体,创新方式。阳光体育运动的方式就是运动,就是让学生们“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就是让他们充分活动,科学运动。如此,凡是学生喜好的,凡是利于集体参加和活动的方式、形式,都可使用。如成都38中发明的学生在操场以班级、小组为单位的折返跑,便是因地制宜,既让学生运动起来,又解决了人多场地少的矛盾。第四,应持之以恒。只有坚持,才有成效;只有坚持,学生的体质才会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