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四面楚歌,身经百战的李宁也能处变不惊,就像他一直以来所努力的,让制度代替自己。这是一种微妙的关系,李宁公司成立二十年来,李宁“谋其政”大致只有五年。李宁的愿望是,让李宁公司成为一家没有李宁的公司。
但这一次,情况似乎格外严峻。
“运动用品零售市场面临沉重的压力。一方面,以前依靠大量开新店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持续;另一方面,运营终端零售门店的各项费用越来越高,这使得李宁公司的经销商对下一年度的增长前景愈发谨慎。”李宁公司CEO张志勇的一番话,不仅阐明了李宁公司的问题,亦透露出这一行业的共性。
一方面是主业的消退,另一方面却是拓展的受阻。就在李宁公司股价大跌之前,李宁欲借壳的非凡中国披露,港交所的创业板上市委员会已裁定非凡中国收购李宁约30%股权为反收购交易。而到目前为止,被裁定为反收购的交易,并未有成功通过的案例。这对于想进入体育地产业的李宁来说,亦是一个重大打击。
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又有多家机构唱空李宁。建银国际的研究报告将李宁公司的目标价由21.9港元削至15.2港元,相当于2011财年市盈率12倍,重申“跑输大市”评级。建银国际认为,李宁公司第二季订货会订单金额按年下降约6%,表现为体育用品股中最弱者;并预期在市场竞争下,其市场占有率正在下降,未来两季订单展望疲弱。建银国际因此下调李宁公司2011—2012财年每股盈利预测16%—19%。
或许令投资者担忧的不仅是李宁公司本身,而是整个中国体育服饰行业开始遇到瓶颈———通过不断开店来增加销售额的方式,似乎走到了尽头。此前,李宁管理层曾召开会议,决定于2011年进行分销渠道的整合,主要动作是关闭业绩不良的单一经营店铺、再将折扣店的销售占比上调至10%左右,同时拟上调批发折扣3个百分点。不过这些举措并没有为投资者重塑信心,李宁股价仍“跌跌不休”。
于是,我们想,那个总在重大时刻出现,定一下方向,帮一把,然后转身离开的掌舵者李宁,是不是该出手了?
在李宁的运动生涯中,人们所记住的是一个个令人惊叹的纪录。他摘取14枚世界金牌的纪录保持了20年才被后人打破,并因此成为国际体育记者协会评选出的25位“二十世纪最佳运动员”中唯一的中国人;而在李宁的商业生涯中,人们记住了在北京奥运会上,除了中国之外,还有三个国家的代表队身穿李宁运动服。在耐克、阿迪达斯长期占据的奥运赞助阵地上,李宁终于替中国品牌赢得一席之地。
从一名体操运动员到一家驰名中外的体育用品公司的董事长,李宁的故事本身就是个奇迹。现在,我们正等待他来创造民族品牌长盛不衰的另一个奇迹,或许“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