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交谊舞传入我国到国标舞和体育舞蹈走入国际舞台,三者已从学习国外技术发展到亚洲领先水平。但是,有关三者的概念、基本特征、发展脉路等问题仍时时困扰着人们,并成为三者在国内良性发展的绊脚石。诸如,在教材中,标题用“体育舞蹈”,但在内容中却又突然出现“国标舞”“交谊舞”;在文艺界,对于“国标舞是体育运动吗”[[1]]的争议从没停息过;在培训市场更是各种术语竞相混合出场:“交谊舞、国标舞、拉丁舞”培训、“体育舞蹈、拉丁舞”培训等。概念之间混沌模糊,上下位概念不清,甚至“体育舞蹈”在《中国图书分类法》中处于无类可归的尴尬境地[2],这一系列问题源于人们对三者的起源及发展脉路认知不清。因此,有必要对历史追踪溯源,梳理三者的关系,以实现各自的定位发展。
1 国外交谊舞、国标舞、体育舞蹈的历史演进
1.1 Social Dance(社交舞)发展成 Standard Ballroom Dance(国标舞)的实践
Social Dance最早源于欧洲,指在公开场合集会所跳的具有广泛交际意义的社会性舞蹈,包括队列舞、方形舞、圆圈舞、对舞等,其中关闭式对舞(男女近距离持抱而舞)于15世纪出现在欧洲[3]5,社交舞现代形式的先驱华尔兹舞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被人们创造出来的关闭式对舞形式[3]155。关闭式对舞是文艺复兴人性解放的产物,人们感情宣泄的需要和资本主义社会人际交往的需要使其产生并传播开来。在几个世纪漫长的发展中,欧美各国相继出现了类似的关闭式对舞的现代形式,如19世纪中后期探戈在西班牙出现,19世纪90年代伦巴在古巴成熟起来[4] 、1914年间在美国产生了狐步舞、1917年在巴西桑巴发展成男女对舞形式[5],这些对舞形式成为舞会和现代舞厅(Ballroom)的主要内容,因此也被称为“Ballroom Dance”。
在对舞形式的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专门从事Ballroom Dance的专业人士和舞蹈团体。成立于1904年的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于1924年成立了舞厅舞分会,对舞厅中流行的Ballroom Dance技术进行整理,将各舞种的舞姿、舞步、技法、方位术语等进行规范,统一了标准,形成了教材,并命名为“International Standard Ballroom Dance”(译为:国际标准交谊舞,简称:国标舞),内容包括华尔兹、探戈、狐步、快步,后又整理增加了维也纳华尔兹,共5个舞种,现今诸多的赛事仍使用“标准舞”一词,实指这五项舞种。后来五种拉丁风格的对舞形式(Latin American Dance)伦巴、恰恰、牛仔、桑巴、斗牛也相继被整理规范,于1960年正式列入世界锦标赛项目。1964年,团体舞(即多对选手通过队形变化集体表现拉丁舞或标准舞的形式)也被纳入比赛。至此,国标舞的竞赛内容完全定型,内容包括标准舞、拉丁舞、团体舞,并在世界范围内通过竞赛的形式大力推广传播。
1.2 从国标舞(Standard Ballroom Dance) “变脸”成体育舞蹈(Dance Sport)的实践
随着国标舞国际竞赛的开展和世界范围的传播逐步延伸,诸多国家成立了舞蹈组织,国际性的舞蹈组织也相继成立,如1935年10月在德国成立了“国际业余舞蹈组织”(International Amateur Dancers Federation,简称FIDA)、1950年9月在苏格兰成立了“国际标准舞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Ballroom Dancing,简称ICBD,2005年更名为World Dance Council,简称WDC)。
比赛的开展使国标舞的竞技性得到强化,其健身功能也逐渐凸显。同时,奥运会等强势国际体育文化对国标舞的体育化产生了超强吸引。部分舞蹈组织期望以运动竞赛的方式发展国标舞,并极力争取奥林匹克委员会的支持。西德最早将这种规范化的国际标准舞称为体育舞蹈,于20世纪60年代将其纳入体育系统的管理范畴。1957年3月在德国成立了国际业余舞蹈者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Amateur Dancers,简称 ICAD)。20世纪80年代ICAD明确了会旨——积极争取国际奥委会内的单项资格,于1990年将组织更名为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IDSF(International Dance Sport Federation),在世界范围内吸收会员国,并推动会员国的“Dance Sport”项目在本国内取得奥组委的认可。至此,在国际舞台出现了一个项目、两种面貌的局面。
1.3 国外交谊舞、国标舞、体育舞蹈的关系及演进特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国外,交谊舞是国标舞的前身,国标舞是交谊舞的被规范化,二者内在结构有别;体育舞蹈是国标舞发展中的名称更改,二者内容一致;现阶段国标舞与体育舞蹈同时存在,由于两者分属不同的组织而造成一系列名称、概念及发展上的分歧。
从交谊舞演变成国标舞,符合事物广义进化理论,即事物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进化过程。在完成项目名称演变的同时完成技术革命。这一演变过程正好处于西方工业化发展时期,契合了机器大生产时期的“标准化、规模化”特征。其中,舞蹈组织的参与在项目发展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使交谊舞从无序到有序,从松散到集中,从混沌到清晰,渐次演变成国标舞。
从国标舞“变脸”成体育舞蹈,源于人们对项目价值观的转变和对项目发展路径的选择。国际体育强劲发展和奥林匹克文化强势传播促进了国标舞变成体育舞蹈的外围条件。这次转变是一次发展模式的革命,舞蹈组织是这次革命的始作俑者,现代媒体和竞赛传播是背后的推手,舞蹈与体育的同源性、共融性和同功能性[6]以及Dance Sport的竞技特性为该转变提供了先决内部条件。
两种实践均是项目的主动变迁与价值观明晰选择的结果,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健身、审美、文化传播与交流等各方面的需求。实践的变迁导致项目名称和功用的变化,出现以项目功能命名的交谊舞(也称社交舞、交际舞,Social 有“社交的、交际的、联谊的、交谊的”之义[7])、以性质命名的国标舞、以属性命名的体育舞蹈,三种命名都具有明显的价值选择性和排他性。
2 国内交谊舞、国标舞、体育舞蹈的历史演进
2.1 交谊舞的传入与传播
19世纪末,由旅华外侨、舞蹈团体、留学欧美归国人员等将西方“Social Dance”、“Ballroom Dance”传入中国各大城市,始称交际舞。最初在租界作为正式宴会后的余兴节目在外侨圈中流行,继而中国官员及买办宴请外宾时也开始仿效,后在新思潮推动下,渐从租界扩展到都市娱乐圈,多在上流社会流传。据《申报》记载,20世纪初在上海、天津等城市,有专门的跳舞家传授欧美最新式跳舞,并通过报界大力宣传跳舞有益身心健康。1920年9月8日,若干名中外女士假大东旅社开设跳舞会,以提倡社交、增进人生意义为主旨。1926 年初起,两江女子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开辟大舞蹈室,请专家每周到校为学生指导交际舞一二小时。[8] 1927年,上海第一家营业性舞厅开设,交际舞作为一种新式娱乐逐渐在城市流行。
交谊舞自传入初期即以其交际功能在民间自由传播,没有正规组织的介入。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屡次遭禁却又顽强生长,并一直在民间潜行,其内容以国外的Ballroom Dance为主,而被规范化的标准舞(Standard Ballroom Dance)和拉丁舞(Latin Dance)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才传入国内。
2.2 国标舞、体育舞蹈的传入与传播
“国标舞”来源于英文“International Standard Ballroom Dance”,“体育舞蹈”来源于英文“Dance Sport”。两者在国内的正式出现都发韧于组织的成立。1989年初,中国舞蹈家协会国际标准舞总会正式成立。1989年1月,“国际体育舞蹈俱乐部”成立。
在国标舞引进之初,文艺工作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如:首次引进国外教师授课、首次举办国标舞比赛等。1984年以来,先后邀请了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的国标舞专家前来我国进行表演与教学。1987年5月,中国舞协举办了首届“中国杯”国际标准舞比赛并延续至今。1992年,文化部属下的“中国国际标准舞协会”在民政部登记册,正式成立。1993年4月27日,民政部批准了“中国国际标准舞学会”的登记注册。1993 年国家教委核准北京舞蹈学院设国标舞专业,这标志着国标舞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进入专业教育领域。
随着发展,体育舞蹈项目的开展广度和水平后来居上。1991年5月3日“中国体育舞蹈运动协会”成立,5月27日中国体育舞蹈运动协会加入ICBD,成为世界舞蹈理事会(WDC)的准会员和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IDSF)的正式会员。同年举行了全国首届“体育舞蹈锦标赛”,该赛事延续至今。1993年12月,我国举办了“中国上海、北京世界杯体育舞蹈锦标赛”,这是我国首次举办获得世界体育舞蹈职业总会认可的世界性公开赛。1995年5月,我国首次派代表团赴英国参加第70届国际体育舞蹈锦标赛。另外,1991 年,国家教委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把体育舞蹈列为必修课程。
2.3 交谊舞、国标舞、体育舞蹈在国内的演进特征
交谊舞、国标舞和体育舞蹈在国内走了三条不同的发展路线。交谊舞的传入和流行是社交开放、男女平等等新思想西风东渐的结果,是主动的过程,在民间呈自由式传播,在传播初期没有相应的舞蹈组织。国标舞与体育舞蹈是项目的国际化和国内追求项目国际化的结果。相关组织主动学习国外经验,体育工作者拿来了“体育舞蹈”,文艺工作者拿来了“国标舞”,二者才得于进入国人的视野。
在项目属性上,交谊舞自始至终在群众中作为一种休闲、娱乐、健身的项目存在,国标舞、体育舞蹈则被作为竞赛项目发展。在技术上,交谊舞处于项目发展的初级阶段,不受规则限制,国标舞、体育舞蹈则是项目发展的高级阶段,技术更复杂,受规则规范。在发展方向上,交谊舞在民间呈现创新发展态势,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产生诸如北京平四、武汉三步踩、南京小拉舞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舞种;国标舞在文艺界被深化成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并搬上舞台,创作了《花样年华》、《长恨歌》等极具中国特色的国标舞剧作品;体育舞蹈则以竞赛的形式被推向市场,向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在教育方面,国标舞进入舞蹈类院校成一门舞蹈类学科,体育舞蹈进入体育类院校发展成一门体育类学科。在参与人群上,体育舞蹈、国标舞的实践主体以专业院校学生和职业舞者为主,交谊舞的实践主体在社会普通大众中。
3 结语
在国外,交谊舞、国标舞、体育舞蹈三者呈现时间链上的连续性和项目发展的继承性,共同演绎了项目的历史变革,国标舞是由交谊舞演变而来,体育舞蹈是由于舞蹈组织更改名称而发展至今,世界国标舞组织和体育舞蹈组织各自开拓自身的发展领域。相比于国外,三者在国内的发展并不具备因果关系和包含关系,交谊舞通过民间传入国内,国标舞和体育舞蹈由组织采用“拿来主义”引进国内,并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发展体系。
在厘清演进历史、辨清三者关系的基础上,再来解决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就有了可供参考与规范的理论依据。要解决文首提到的问题,改进三者的发展局面,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加强基础理论建设,包括学科建设、教材建设等,更要集思广益,培养学科带头人,建设学术研究队伍。2)在教育、竞技、艺术、民间等领域对三者合理定位、正确引导。交谊舞走的是大众化道路,有人民群众的智慧优势和本土环境;国标舞走的是艺术化的道路,有舞蹈优势和舞台环境;体育舞蹈走的是竞技道路,有技术优势和国际竞赛平台。将三者科学定位,通过组织和政策科学引导,使三者相互补充和促进,齐头并进,共同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多样性的文化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3)整合资源,使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国内交谊舞、国标舞和体育舞蹈资源十分丰富,包括运动技术、文化、市场、传媒、教育以及舞蹈从业人员等,将这些资源合理开发、有效调配,更好地满足人们对资源的需求,实现三者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蓝戈.国际标准舞是体育运动吗[J].舞蹈,2004 (5):53-54.
[2]孙林.关于中图法增设舞蹈运动类目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1):53.
[3] [法]雷米·埃斯.华尔兹史话[M].郑慧慧,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5.
[4]欧建平.欧美舞蹈史[J].尚舞, 2009(8):82-85.
[5]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24-326.
[6]卢锋,张馥郁.论舞蹈与体育的互融性发展趋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 (9):43-48.
[7]艾迪生·维斯理.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M].朱原,等译.朗文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2001:1453.
[8]马军,等.两界三方管理下的上海舞厅业[J].社会科学,2007(8):169-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