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说共舞双方必须有一方“绝对服从”,且不得“消极”?
“如何处理领舞跟舞之间的关系”这一老话题,惟有掌握了基本功核心之后才能从根本上获得解放,而且变得简单,这就是:共舞双方必须有一方“绝对服从”,且不得“消极”。
在各自全身心投入前提下,连体联动如同一人,是双方共舞的最高境界。动力总源头来自本人的胯部,双方之间只是动作信息的互相传递;信息传递依靠永不变形的手臂抱园握持,以及腹下微贴。
既然是信息的互相传递(传递与反馈组成“互相”),那么,传递的信息源只能来自其中的一方(主动方,一般指男),另一方(被动方,一般指女)唯一的任务是积极配合和跟随。这就是“绝对服从”原理。
如果被动方(女)违背“绝对服从”原理,企图影响主动方(男)或自作主张,那么,这一信息传递网络的既定程序就被打乱,共舞的基础因此而崩溃。
懂得这一利害关系,被动方(女)不但不会自作主张,而且不会“消极”地“懒惰”地“依赖”了。因为,“消极”也会使共舞的基础遭到破坏,共舞的效果随之降低。
“绝对服从且不得消极”原则仅仅适用于共舞状态(无论表演还是练习),而且专门针对作为被动方的女士。如果女士有怨气,尽可以在不共舞状态下发泄,怎么处置都行,包括一脚踢开男士。
有人疑惑:以上要求怎么专门针对女士?不是针对女士,而是针对被动方、跟舞者。这是由被动方、跟舞者的角色所决定的。在绝对服从原则下,领舞与跟舞、男士与女士双方角色可不可以互换?甚么情况下互换?这一话题另当别论。
2、共舞双方如果基本功素质差别很大怎么办?共舞双方的角色什么情况下需要互换?
共舞双方如果基本功素质差别很大,一、迁就对方,二、角色互换。
迁就方法有两种:一、共舞双方统一按初(低)级技巧,通过走交叉步避免“怕踩脚”的矛盾;二、通过手臂伸直的远身握持,让双方身体拉开距离以避免“怕踩脚”。
角色互换有两种:一、表面不换实质换。表面上男领女跟,而实际上女领男跟,女士主动男士绝对服从;二、实质换表面也换。实际上女领男跟,表面上也是女领男跟,女士主动男士绝对服从。
迁就对方也好,角色互换也好,基本功夫高者(无论男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守“脚随身动”和“绝对服从”,言传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感染基本功夫低者。
其实,摩登的共舞双方角色互换,不但必要而且可能。除了上身较大弧度的向后打开,以及静态造型以外,女与男动作完全一样。那么多女士跳男步,为什么男士不可以跳女步?!
3、如何理解让“跟舞者(女士)闭上眼睛”?这一说法给我们什么启示?
这一说法目的在于让初学者更好地体会和掌握“绝对服从”原则,有助于跟舞者排除外界干扰和自身杂念,全身心投入共舞状态,高质量完成积极配合与跟随的角色。
跟舞者(女士)闭上眼睛不仅对共舞有利,同时对进入“脚随身动”有利。不熟悉或难进入脚随身动状态的初学者,往往习惯于先出(动)脚,闭上眼睛有利于改变这一习惯,有利于先动胯后动(出)脚。
说白了,闭目状态,就是“跟着感觉走”,跟着身体舞动的感觉走。感觉找准了,身体舞动熟练了,能绝对服从了,自然不必真闭目。
4、摆荡、倾斜、升降三者的作用有什么不同?三者之间有什么内在关系?
“摆荡”针对胯部(底盘)而言;“倾斜”针对上身(纵轴)而言;升降针对脚跟(膝盖)而言。
“摆荡”是指为实现重心流动的胯部角位移转动。其作用是加大步幅,增强身体舞动,实现空中挪动。动作原理是:腰胯发力同时运用脚掌(反作用)推力。
“倾斜”是指上身纵轴线偏离垂直坐标的状态。其作用是伴随反身动作,展现人体曲线美的造型。动作原理是:借助摆荡和反身,并使上身滞后于胯部。
升降是指脚跟离开地面、回落地面,伴随膝盖的伸直与弯曲的动态过程。其作用是为摆荡而存在。动作原理:上升--摆荡的开始,下降--摆荡的结束。
摆荡、升降是动态过程,倾斜是姿态描述。摆荡是产生倾斜、升降的原因;倾斜、升降是摆荡的结果。
摆荡是造成身体舞动、线型流动主要手段;升降为摆荡而存在,倾斜由摆荡而生成。
不是由摆荡产生的,故意出现的倾斜,是错误的倾斜,丑陋的倾斜。不为摆荡而存在的,故意出现的升降,是错误的升降,丑陋的升降。
5、反身动作(协调)有什么作用?什么情况(哪4种)下需要反身协调?(曾详作论述,现简要归纳)
什么是反身?反身即上身偏转。扭秧歌、踢毽子可以找到它的感觉;其作用是以脚随身动为前提,通过自然协调,保持动态平衡,促进线型流动。
左右旋转需要反身技巧。这是反身技巧的直接运用。坚持以胯带动上身下肢,避免用肩,脚不得改变迈步方向。
前进后退需要反身技巧。这是反身技巧的间接运用。描述它的关键词是:“相对的动作位置”“上身的不完全旋转”。
持握姿势需要反身技巧。使上身稍向左后打开,跟舞者应该让领舞者右手指感触到左肩胛的突出,从而实现紧贴。
拉丁的快节奏需要反身。牛仔、恰恰快速移动时,反身有助于倒8字胯部挪动,如果没有反身协调,很难跟上节奏。
反身为胯动而存在,为胯动服务;胯动因为反身而有力;因为反身,胯带四肢才得以实现。
6、如何理解“对方不存在,心有灵犀通;各跳各的舞,配合默契中”?
“各跳各的舞”的意思是:各自把自己的动作和舞姿做好,做到位。“只当对方不存在” 的意思是:不要老是顾虑、担心对方不配合,也不要受对方的牵制和干扰。强调的是双方都从严律己,别无杂念。
双方都从严律己,把动作和舞姿做好,做到位,双方配合的问题就自然解决了。因为双方配合的要素,已包含在其中、各自“从严律己”中。什么要素?基本功核心-脚随身动,胯带四肢。
换一个角度讲,按照“绝对服从”原则:“动力总源头来自本人的胯部,双方之间只是动作信息的互相传递;信息传递依靠永不变形的手臂抱园握持(以及腹下微贴)”,双方配合的要素,也包含在其中、各自“从严律己”中。
“艺术问题中的一些说法,往往为了突出某一方面而采用偏激的措辞”(借用胡宗翰语),各跳各的舞只当对方不存在,就是为了突出自身基本功-胯带四肢这一核心、不要互相依赖而采用的偏激的措辞。强调的是,只要将自身动作舞姿做好做到位,双方配合默契自然在其中。
对方人体在,不要有依赖;心灵相通处,在于无阻碍。胯动是核心,舞好各自身;默契蕴其内,功到自然成。艺术审美体验到一定境界,如佛家禅语妙不可言,妙到莫名其妙的地步。此时,固不固定套路固不固定舞伴已经无所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