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舞蹈教育的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现实,然而,舞蹈训练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缺乏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的应用,却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随着舞蹈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舞蹈训练科学化的重要性已愈来愈突显出来,逐渐引起专家学者们的关注。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力求探索指导舞蹈训练科学化的理论与方法。本文从生理生化的角度探讨舞蹈训练科学化研究的具体思路和办法。
一、舞蹈训练的科学化
我国著名运动训练学专家田麦久先生提出:运动训练科学化既表示一个过程,也表示一种特定的水平。当表示一个运动过程时,“是指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及先进技术组织实施并有效地控制运动训练的全过程,进而实现理想目标的动态进程;”,当表示一个特定水平时,“它意味着人们已经能够成功的将科学理论、方法及先进技术应用于运动训练活动的各个方面并能有效的控制运动训练的全过程。”由此,我们不难理解训练科学化的真正含义,同时也不难判断目前舞蹈训练科学化的程度。如何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舞蹈训练中来,提高舞蹈教学训练的效果,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而且在达到舞蹈专业要求的身体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同时保证舞者的身体健康,这是舞蹈训练科学的重要研究任务之一,也是摆在舞蹈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影响舞蹈训练科学化的因素很多,包括素质、体质、心理、机能、技术、智力,以及诸多社会因素。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涉及到人体形态学、遗传学、医学、心理学、营养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管理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众多学科。本文只对舞蹈训练科学化的生理生化基础进行探讨,论述舞蹈训练科学化的生理生化研究。
二、舞蹈训练科学化的生理生化基础
具有符合舞蹈专业美学标准要求的身体,和满足舞蹈表演需要的身体机能,是对舞蹈者最基本的要求,这也是舞蹈训练的目的之一。身体机能水平的提高是运动训练的关键,通过多次重复性练习,人体在结构、形态、机能和生物化学等方面发生良好的变化。人体运动时消耗了能量,改变了内环境,引发了局部组织、呼吸、循环及调节系统等的机能改变。这是人体对运动的反应,或被称为运动应激。运动训练是在一个期间有计划的多次重复过程,它将使人体出现一系列在形态和机能上的暂时性不可逆改变。这些改变将具体体现在人体的一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反过来,这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又能够反映出运动训练的效果、身体机能、运动负荷的大小、疲劳、损伤等情况。下面通过一些生理生化指标与舞蹈训练的关系来进一步阐述生理生化与舞蹈训练科学化的关系。
身体成分与舞蹈训练
体成分对舞蹈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舞蹈活动来讲,体脂在力学和代谢上产生负的影响。力学上,体脂过多,由于增大身体不产生力量的质量,对于舞蹈这种需要克服体重的运动来讲是不利的。代谢上,脂肪过多增大了工作时移动总体重所需要的代谢值。有资料报道,瘦体重与体能、力量、有氧能力及最大摄氧量呈正相关。
血乳酸与舞蹈训练
乳酸在供能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糖酵解供能系统的终产物。乳酸过多对内环境酸碱平衡的影响又成为负面效应,导致疲劳发生。运动时血乳酸浓度的变化与运动强度有关,训练水平也可影响运动后血乳酸浓度。应用血乳酸能反映骨骼肌代谢情况并能合理的制定训练方法,掌握适宜强度,评价训练效果。因此,在训练时,可以经常测定血乳酸用于了解体内代谢变化的特点,作为训练中掌握运动强度或评价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的能力的依据。
磷酸肌酸激酶与舞蹈训练
磷酸肌酸激酶(CreatinePhosphokinase,CK)在骨骼肌中含量最多。CK是骨骼肌能量代谢的关键酶之一,其作用是催化三磷酸腺甘和磷酸肌酸之间高能磷酸键可逆性的转移。它是短时间激烈运动时能量补充和运动后ATP恢复反应的重要催化酶,与运动时、运动后能量平衡及转移的关系密切。在安静状态下,血清酶的活性相对稳定,血清中CK活性很低,在正常范围内变动。当机体激烈运动时,血清酶活性就会出现相应的变化。许多因素,例如:运动的时间、强度;性别;年龄;肌纤维的横断面积;参与运动的肌纤维类型和数量等,能够影响运动时和运动后各种血清酶活性变化。此外,血清酶活性也能反映组织的损伤和修复状况,可以帮助诊断运动损伤性疾病。因此,研究运动前后CK活性的变化,能够帮助了解骨骼肌能量代谢和微细损伤,CK可以作为指导训练与恢复的重要重要指标之一。
血尿素与舞蹈训练
尿素是蛋白质和氨基酸分子内氨基的代谢终产物。蛋白质分解代谢最终除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外,释放的氨经肝脏转化为无毒的尿素。合成的尿素进入血循环,再经肾脏排出体外。所以,它的多少反映了机体蛋白质代谢的强度。人体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蛋白质的分解与合成代谢处于平衡状态之中,机体中血尿素的生成和排泄保持平衡,血液中尿素浓度是比较恒定的。大量研究表明,运动可使血尿素值大幅上升,上升幅度与运动的时间、强度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血尿素氮的变化是评定运动量大小、恢复情况和身体机能的灵敏指标。血尿素指标可以用于舞蹈演员的医务监督,用于评定训练量的大小和预防过度训练。
尿蛋白与舞蹈训练正常人安静时尿内蛋白质含量很少,采用一般方法检查不出来,故称为阴性尿。运动会引起某些人尿液蛋白质含量增多。由运动引起蛋白质含量增多的尿,称作运动性蛋白尿,但不同于病理性蛋白尿。一次性运动后尿蛋白的数量与训练量有关,尤其与训练强度关系密切,因而可用尿蛋白出现的数量来评定训练量,特别是评定训练强度,一般来说,强度越大,尿蛋白生成量越多。尿蛋白还可用于评定训练的恢复状态。
三、舞蹈训练科学化的生理生化研究
生理生化是舞蹈训练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舞蹈训练科学理论体系的建
立应基于舞蹈训练的生理生化研究。前面论述了一些生理生化指标与舞蹈训练的关系,可以看出这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是机体对肌肉活动的生理生化反应与适应,这些反应与舞蹈训练的形式、内容和方法有关,与舞蹈训练的强度、运动量有关,与身体机能状况有关。表现为训练适应的特殊性,从而形成舞蹈演员机体的生物学特征,使得反映训练负荷刺激作用和训练效果的生理生化指标具有特异性。可见,这种机体对训练的适应与反应是特化了的,它取决于训练的特点。因此,通过检测这些生理生化指标,能够了解训练对身体产生的影响,了解训练的强度、运动量,了解人体对训练的适应程度以及疲劳程度,从而检测训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实现对训练过程的监控。
实现对训练过程的监控,首先需要建立监控的指标体系,最后建立可操作性的训练监
控的方法体系。因此,舞蹈训练科学化的生理生化研究应基于舞蹈演员生理生化指标特征、训练过程中这些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规律、各指标含量的变化与运动负荷及其恢复状况的关系等方面,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舞蹈训练的生理生化方法体系。
小结
要实现舞蹈训练的科学化,必须对舞蹈训练进行全面、科学的探讨与实践,这显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的科研人员、教员、管理人员、舞蹈演员同心协力。目前,在国内外有关舞蹈训练科学的生理生化研究鲜见报道,有必要在这一领域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舞蹈是技巧、风格和传统的表现,它对身体的要求使得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生理机能与改进技术同样重要。与舞蹈有关的身体素质大约40%是遗传决定的,其余60%源于规律的合理的训练和适当的饮食。科学的身体素质训练和严格的选材同样重要。通过长时间的适当训练,舞蹈者的身体应该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那些能够适应训练的、状态好的人有更强壮的骨骼、韧带和肌肉,因而更容易调整以适应舞蹈动作带来的牵拉和震动。
身体素质分为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广泛的、全面的一般身体素质是达到较高的专项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的基本条件之一,全面扎实的身体素质是发展专项运动技能的前提。身体素质是人体为适应运动的需要所储存的身体能力要素。实践表明:动作越难,技术越先进,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也越高。在掌握一个超难度动作或学习一项新的技术时,首先必须具有这些技术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它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先决条件,即“素质先于技术”原则。缺乏必要的身体素质做基础,过早的突技术、上难度,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既不利于技术动作的准确掌握,又会因素质的欠缺造成相关的损伤。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以减少青少年舞蹈损伤的发生率,降低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利于防止损伤复发。适当的身体素质练习对软骨、韧带、肌腱和肌肉都有积极的作用,可以保护机体、对抗损伤。
专项素质的要求与舞蹈的外形特点及技术技巧有关,古典舞需要大幅度的软开度和全面的素质能力,对头、颈、胸、腰、髋、上下肢各个部位的回旋幅度要求很大,不仅要软开,还要具备力量,刚柔并济。
1、柔韧素质
在舞蹈训练中,柔韧素质被广泛重视并被不断强调。良好的柔韧素质能增加动作的幅度,使动作舒展、姿态造型优美并更具有艺术表现力,是高质量完成动作的基本保证,同时能有效预防损伤、延长舞台寿命。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各个关节在不同方向运动幅度的能力,以及跨过关节的肌肉、韧带、肌腱、皮肤等软组织的弹性和伸展能力,柔是指肌肉、韧带拉长的范围;韧是指控制关节最大活动幅度的肌肉韧带所发挥的力量。值得注意的是柔韧性是单独肌肉和关节的特性,也就是说,在身体的某一个部位有极高水平的柔韧性并不能代表其他关节的柔韧性一定就好,因此要全面发展身体各个部位的柔韧性。中国舞舞姿复杂,技术难度高,运动幅度大,因此需要关节韧带和肌肉柔韧性强。此外中国舞表达感情与完成舞姿时所用的人体关节相当多,人体主要的关节都有可能用到,这些关节包括:踝、膝、髋、腰、胸、颈、肩、肘、腕及手指,甚至足趾关节也可能涉及。虽然在一个动作中同时动用这些部位大幅度运动的情况较少见,但中国舞的许多技巧与组合需要这些关节部位屈伸、内外旋、拧转、回旋等,因而这些身体关节的柔韧性就有着基础性的作用。作为民族传统的舞种,中国舞对身体关节的要求有别于芭蕾舞对关节的要求。芭蕾以开、绷、直、立为最基本的技术要求和审美取向,而中国舞则更为复杂,例如中国舞要求髋关节不仅要有充分的外开,还要有内扣;踝关节不仅要能绷直,还要有勾脚的能力,也就是要有较大范围的跖屈和背屈;腰背部和颈部的活动包括拧转、屈伸、回旋等,带、肌腱和肌肉的伸展性强、弹性好、可塑性大,进行柔韧性练习容易取得较好的效果,而且对人体的生长发育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学生年龄已超过柔韧素质的敏感期时,脊柱的骨化将要或已经完成,如果脊柱方面的练习过度,尤其是腰部练习过度则易出现损伤,因而必须慎重处之。对高年级学生应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原则:重点抓肩和髋关节的柔韧性,以带动胸、腰部柔韧性的提高。在发展柔韧性的时候应以缓慢的静力拉伸为主,因为动力性冲击练习有可能会造成更多的损伤。——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发生骨骺炎的原因是在青春期前由于过度地发展肌肉力量和采用冲击式动力性的伸展练习而使骨骺处出现撕裂。
2.力量素质
除柔韧素质外,有人提出舞蹈表演的基本素质还包括力度素质,它是肌肉力量与控制技巧相融合的整合素质。力量大的人动作速度快,爆发力也大。力量是一种重要的素质,分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绝对力量是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而相对力量是单位体重的肌肉力量,即绝对力量除以体重。一般来说舞蹈的动作仅需克服体重而不必克服额外的负荷,但对身体的速度、灵敏、协调要求较高,所以对舞蹈者来说最理想的是身材较小,而相对力量较大。为了预防损伤全身要有较大的力量,比完成特定舞蹈技巧更多的力量,尤其要注意原动肌和对抗肌的力量平衡发展。通常舞蹈者重视柔韧性的发展,力图超过自身而忽视相关区域的力量练习,最终可致舞蹈损伤。肌肉和肌腱力量不够易受伤,如果肌肉的弹力大就会使关节更稳定,减少该部肌腱拉断与磨损的机会。肌肉能力的改善是增加舞蹈者表现力的一种方法,然而必须承认,“力量是舞蹈成功的必要组成部分”这一观念还没有被广泛认可。与力量素质密切相关的是爆发力,尤其是在中国舞中,沈元敏认为:爆发力是古典舞特有的节奏特点,它需要一触即发的发力方法。平均的、缺少力点的训练不能达到肌肉迅速收缩的能力训练要求,如小踢腿、小弹腿、大弹腿、撩弹腿都需要在松弛的过程中有点的形成,否则古典舞的旋转、翻身和弹跳就失去了应有的风格特征和闪光点。所谓爆发力是指人体在短时间内所完成的最大做功能力,可分为绝对爆发力和相对爆发力,对舞蹈者来说相对爆发力更为重要,它是指每千克体重的输出功率。对于从事快速移动躯体项目的舞蹈者来说,虽然通过训练可使肌肉增大、绝对力量增加,绝对爆发力得以提高,但如果肌肉体积太大、体重过重反而是不利的,既影响舞蹈技术的发挥,又违背舞台审美要求,因此舞蹈者在训练中适当控制肌肉体积并保持相对较大的肌肉力量很重要。与有氧素质和无氧素质的情况相同,舞蹈训练本身对力量的改善作用甚微,因此必须依靠专门的素质练习来增强力量。有一种观念认为,增强力量会使肌肉尤其是腿部肌肉变得粗壮,从而影响体形。事实上,对男女芭蕾演员的研究数据表明:胭绳肌、股四头肌辅助性的抗阻练习可以增进腿部力量,而不会影响到体形和身体的表现力。这一结论与更早的研究结果一致:肌肉力量的显著增加不一定伴随着肌肉体积的成比例增大,因为抗阻练习主要引起神经系统的变化,后者在力量改变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可动员更多的运动单位因而引起肌力增加。至少在力量训练的早期阶段,力量的获得不一定伴随肌肉肥大。力量的增加可部分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一是改变参与工作的运动单位的数量,二是改变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冲动的发放频率。另外经过长期的专项训练,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可改善主动肌和协同肌、主动肌和对抗肌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协同肌力量相对提高而对抗肌的放松能力得到改善,可以使主动肌更有效的完成动作,发挥更大的力量。力量不足是造成舞蹈损伤的原因之一,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很多舞蹈医学专家的共识。一项有关大腿力量和下肢损伤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力量小的舞蹈者受伤的可能性较大,而且伤势也较严重。辅助性的力量练习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可提供一种减少损伤的有效方法,那些原本肌力较弱的舞蹈者似乎能从中更多的受益。有人认为:舞者要想严格按照动作要领去做好起跳和落地动作的话,那么他们的股四头肌和跖屈肌必须强壮并且有控制力。HPekkarinen等研究了27名9-16岁的男性芭蕾演员;用功率自行车测VO:max,用跳跃试
验测下肢的爆发力和肌肉力量,结果:这些男孩总体来说有氧能力中等,但下肢爆发力和肌肉力量良好。KLBe皿e11等认为尽管芭蕾要求一腿支撑、平衡和跳跃,但和其他运动的参与者相比,芭蕾舞者的下肢力量相对较弱,如果适当加强则能更好的预防损伤。另一个有关力量的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身体不同部位肌肉力量的强弱不平衡,尤其是同一肢体的对抗肌群之间强弱不均也是造成损伤的原因。例如,与强健的股四头肌相比,大腿后群的胭绳肌太弱容易造成损伤。
舞蹈特定的动作会对身体局部造成特定的压力,比如,arabesque伸展的腿部给下背部较大的杠杆作用,而短躯干者腹肌往往较弱,难以支撑这些作用力,高arabesque时尤其如此。事实上,躯干短、腹肌弱的芭蕾演员出现下背部疼痛的危险大约是8-12%。幸运的是,使舞蹈者在保持审美所需体形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损伤,在上述情况中,当人们认识到下背部疼痛发生的原因在于腰、腹肌力量不足时,可以通过训练措施加以弥补,如主动增加腹肌的力量训练。由于身体素质在训练中的重要性,所以要重视素质练习,控制训练强度,注意静力性动作与动力性动作相结合,力量和柔韧训练相结合,安排合理的内容和运动量,使用科学训练方法,既要提高舞者的力度素质,又要保持其优美的形体。0’Malley提出在运动中常年进行力量训练对预防损伤和发展能力很重要,同时为了减少损伤,柔韧训练必须常年坚持最好不断加强,灵敏训练次之。
3.髋、足踝部的专项素质
对舞蹈演员,尤其是优秀芭蕾舞演员来说,众多身体条件中最重要的专项素质莫过于髋部外旋(ER,externalrotation),因为它是外开位的基础——而足部外开是芭蕾艺术的特征所在。回归分析发现:足外开(mmout)和髋外旋中等相关。KLBennell等认为:中等强度的舞蹈训练可以增加髋部有关肌肉的力量,力量的增加使髋部活动范围有所扩大。髋部外展力量增强是因为很多舞蹈动作是一条腿支撑而另一条腿做各种动作,形成支持腿等长力量强壮。同时,髋部内收肌的力量相对较弱。与对照组相比,芭蕾舞者髋外旋范围较大,而被动内收、内旋(1R,internalrotation)的范围较小,这种不平衡与舞蹈动作有关,且随年龄和舞蹈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外开受限对技巧的完成及损伤的发生都有深远的影响。足部外开是芭蕾最基本的位置,而强迫性的足外开常导致过度使用伤。有时对同一个人来说两侧足部外开的幅度是不同的。理论上说完美的外开应该每侧髋关节向外旋转90‘,但事实上髋部能外旋70‘的人也很少。大多数人的足部外开包括髋部外旋55°—70°,膝部外旋10°,大腿向外拧转10°,再上少量的脚部外展(倒脚),故舞者的非髋部外旋(non-~pER)较大。还有人为了补偿髋部外旋不足,骨盆前倾,增加下背部弯曲幅度,拧转膝盖,通过这些不正常的拧转动作强迫足部外开180°。人们通常以脚在地面的位置来判断外开的程度,舞蹈者尤其是初学者常先屈膝、屈髋,将脚向外打开成180°,然后用力伸直膝和髋,在髋关节外旋功能不足时,这样做的结果是以胫骨外旋弥补髋外旋的不足,不仅损害膝关节的内侧,而且下肢不正常的扭转还会引起其他相关部位肌肉、骨骼的严重问题,表现在足、踝、膝,甚至髋和腰椎,这是舞蹈者足、踝部损伤多见的一个重要原因。髋部的外旋能力不仅是芭蕾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舞所要求的。芭蕾的下肢从髋的外旋到脚的外开贯穿始终,而中国舞有自己的脚位,小八字步、丁字步、踏步、弓箭步等。建立古典舞训练的规范化要求小八字步、丁字步、踏步、弓箭步位时也要从髋关节处外开,使学生不论站在什么脚位上大腿根的外开始终存在,只不过随着脚位的不同外开的幅度有大小之分而已。芭蕾女舞者足踝部跖屈(绷脚)可达90*-100‘,来自于足踝部复杂的胫骨、跗骨、距骨下、跗骨间关节的联合活动。这种跖屈活动源自不断的拉伸,可能骨生长期的某种程度的骨骼塑形也有一定的作用。舞蹈者踝关节活动范围很大,但获得大范围跖屈的同时背屈往往有所减少。事实上舞者良好的踝关节背屈(勾脚)能力有助于更好的完成plie和跳跃。KLBennell等进行了12个月的追踪研究,了解芭蕾训练对8—11岁新舞者的踝关节背屈范围的影响,发现经12个月的芭蕾训练后踝关节背屈(勾脚)的范围几乎没有增加,认为8-11岁时女孩踝关节背屈范围基本固定,其限制因素是骨与骨之间的位置而不是软组织的伸展能力限制。由于活动范围和能力趋向固定,所以训练中要尽量保证最大的背屈活动范围以免背屈能力逐渐退化。同时,要客观地认识背屈能力的限制,在训练中不要过分用力作pli6以免引起损伤。芭蕾女演员立足尖时需要良好的踝部柔韧性,因而踝跖屈度大。为了保持重心,需要有更大的第一跖趾关节的背伸。10岁以前的儿童由于对身体的控制能力不足,没有足够的肌力控制身体的活动,因此不允许立足尖。考虑开始立足尖的时间要综合几方面的因素:至少经过半年的芭蕾训练并掌握把杆的基本舞步;掌握膝关节伸直位的半脚尖动作;脚不能向内或向外歪;脚趾在软鞋中的位置必须正确,所以立足尖应到12岁并且踝关节的跖屈度、足弓发育良好之后再练习。
用X线拍片检查,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退休的芭蕾舞演员踝、距下、第一跖趾关节的关节炎显著增加,然而其临床症状不明显。在芭蕾中踝和第一跖趾关节容易受微细损伤的原因是:首先,surlapointe时第一跖趾关节和踝关节承受的负荷是20kg/cm2,长期负荷大造成压力性损伤。其次,如果髋外旋受限,则踝、足、膝关节补偿性外旋而承受不正常的扭转压力,前足被迫前倾、外展,造成拇外翻畸形。另外,pli6时踝关节被迫达到最大活动范围,而relev6要求第一跖趾关节达最大活动范围,这样的动作往往强迫关节超过其本身的正常活动范围而导致微细损伤。芭蕾舞者发生踝关节、第一跖趾关节的骨关节病和拇外翻被很多的研究证实,且认为右足比左侧更容易受伤,因为右足是大部分舞蹈者的优势腿,在起跳和落地时承受更大的压力。身体素质是复杂的、多元的综合系统,是人体肌肉活动基本能力的表现,它不仅取决于肌肉本身的机构和功能特点,而且还与肌肉工作时的能量供应、内脏器官的机能及神经调节能力有关。良好的素质是掌握舞蹈技术、进行专业训练的基础和保证,对舞蹈者来说全面的素质既包括一般身体素质如力量、柔韧、—灵敏、协调、稳定、爆发力等,也包括舞蹈的专项身体素质,尤其是髋、膝、足踝等关节的外开和灵活性。为了更好地改进动作技术、预防损伤,应做好全面的身体素质练习。素质练习相对比较枯燥而且比较容易消退,所以要认识到素质对身体运动的重要作用,并在技术训练的同时长期坚持改进素质的训练,保持和提高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