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寿华评述:
在中国舞届说起杨超、谭轶凌无人不晓,但说起培养出这对世界冠军的启蒙老师却没几个人知道。他们就是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国标舞专业摩登舞专职教师曹洪和李利。我们非常熟悉,早在88年中国的国标舞才刚刚起步时我们就在北京“全国第二届国际标准交谊舞锦标赛”中相识,他们是一对非常执着的舞者,我们都是中国首批“小岛铁治黄埔军校”的学员,都算是中国国标舞的先驱者。回忆当年学舞的情景真的不堪回首,当时的学习条件非常有限,甚至连一盘完整的教学录像带都没有,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很艰辛。后来我们由于单位所属性质不同而各属其主,我归属了体育口,他们归属了文艺口。虽然如此,但我还是一直在关注着这两位老同学历年的比赛成绩,由于身高条件的限制,他们虽然从没有带过冠军的桂冠,但从艺术造诣和脚下功夫来讲,他们一定是当时中国的佼佼者,我称他们为中国的皮诺。
他们从87年开始从事国标舞的学习和比赛。曾获三届国标舞“荷花奖”的铜奖,并连续十二届在全国锦标赛上稳居职业A组摩登舞的前六名。从99年开始到2004年,连续六年去英国伦敦深造学习。2005年通过英国舞蹈教师协会Fellow(高级院士)资格。95年开始青少年的培养工作。2001年进入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从事国标舞专业教学。培育了一大批在国内和国际舞台上有很大影响的青年舞者。其中,代表人物杨超、谭轶凌获2005年第十八届英国黑池世界舞蹈节21岁青年组摩登舞的世界冠军;2006年第八十一届获英国黑池世界舞蹈节业余新星组的冠军;2012年获英国黑池UK业余摩登舞世界冠军。李伟平、孙佳获2006年第八十一届英国黑池世界舞蹈节21岁青年组摩登舞的第四名。他们除了教书育人,还积极地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准备汇集具有自己教学特点的国标舞元素教学方法,为我国国标舞教材的形成和训练理论体系的构建做出了极有价值贡献。
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华罗庚、钱学森,不然原子试爆和月球登陆就是空谈,我们舞届也一样,一定也要有像他们这样的,既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又有深厚的艺术理论造诣的研究性舞者。他们默默无闻潜心钻研,用了25年的时间为中国培养出第一个世界冠军,这样的舞者和老师难道不值得我们尊敬吗!可是某些无知之人,不知天高地厚,自以为是,背了几条英国人的舞蹈概念,就一味的贬低中国的舞者,对他们的成就给予了不客观的评价,实属不该。在那些人看来什么都是英国的好,且不知国际标准舞是国际的,并不只是英国的,只是英国人汇集了这些舞蹈成为一个体系而已,不是只有英国人才是国标舞。
曹洪、李利虽然不算是中国最优秀的选手,但他们一定是中国国标舞最顶级的教师和学者,他们完全有资格对中国的国标舞作出这样的评论,我完全同意李利文中论述的观点。其次我以为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讲,这也是一种英式风格和意大利风格近年来在国际舞坛上PK的现象,我们可以从近年来各类国际大赛的比赛成绩分析,国际舞坛的那些新贵评审们更偏爱意大利人“为表现艺术而解放身体”的跳法。不再一味的关注“为了展现高贵的贵族气质而克己复礼”的传统英式跳法,这种情况自然而然的也会影响到中国国标舞的发展趋势,并不是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中国的评审们都看不懂国标舞”。
原文:
摩登舞自然放松之自我见
李利(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摩登舞专职教师)
近年来,舞蹈院校国标舞专业的师生出国学习进修的机会不少,他们向国外同行,尤其是国际著名的教师学习最新的舞蹈理念和科学的训练方法,这有利于提高国内选手的水平。但是有些选手去国外进修学习后,比赛成绩反而比过去差了,这让人感到困惑,引起了我的深思。
据学习者介绍,国外老师强调跳国标舞时要注意动作的自然,形态放松,不能有外在的痕迹。于是学习者在练舞时开始拘谨并小心翼翼起来,不敢挤压推动,移动的幅度与速度减弱,男女舞伴的上空间变小,摆荡起伏都不够。有的失去了自己原来的个性风格,激情少了,在比赛时动作不到位,不大气,自然难以得到评委的好评,也得不到观众的青睐。
应当肯定国外老师的观点是对的,舞蹈的最高境界是表演者的力都发自身体内部,看不出外在发力的痕迹。但是要达到这样高的水准,表演者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和舞蹈素养。例如,形体训练应全面,应有芭蕾、现代舞等方面的充分训练,使人体的肌肉伸缩有度,关节灵活,肢体协调达到很高水平;对音乐要有深刻的理解,不只是懂曲式分析,还要对肢体语言如何表达音乐情绪有深刻的体验,即举手投足充满乐感,不仅仅是动作竞技,而是情感的诉说,才能达到艺术的境界;基本技术应相当扎实,对舞蹈元素的理解与把握要达到很高水准。无论是平衡与移动,还是身体与地板的互动都能正确把握等等。总之,在全面及充分训练后,舞蹈者的身体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才能在舞蹈中达到看不出外力的最高境界。
由此可见,所谓跳舞时的自然放松并不是生活状态中的自然放松,而是指人的身体处于舞蹈状态时肢体的状况。全身肌肉因舞蹈风格的要求而被激活,处于动态中的自然放松。要达到这样的水平需要经过漫长而艰苦的训练过程。如何练习?是在基本技术全达到规范要求,表现力达到很高水平后,再练习如何自然放松,还是先练自然放松呢?这犹如“鸡和蛋”的关系。正确的做法是要辩证看待这两者的关系,对于水平、特点不一样的选手应从实际出发,在不同的练习阶段,把侧重基本技术和元素训练与侧重形态的自然放松统一起来。
当选手体能训练还不够时,如果一味追求自然放松,会导致舞姿松懈,形态的线条感不强,这是不可取的。而有的选手原来已有较高水平,现在上身不敢摆动,肢体不敢延伸,脚步不敢推动,腿部不敢摆荡,因此失去了激情和表现力,舞姿不美了,实在是可惜。
对于所有的舞者而言,舞蹈的最高境界是一个需要不懈追求的目标,因此在练习时不能把最高的要求替代现阶段最基础、最基本的练习。例如摆荡是摩登舞的重要技术,在跳右转前三步时,练习者运用脚踝的推力和缝匠肌、臀大肌、后背肌的综合力量,使身体侧向移动呈弧线形态,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失去平衡,但是练习时仍应加大推动力,把形体做大,使形体更漂亮。只有在反复强化训练后,才能使摆荡与平衡得到统一,这个平衡是舞蹈所要求的积极平衡,如果一味追求所谓的自然放松,而不加大摆荡的动力,那么这样的平衡就是消极的平衡,舞蹈的表现力永远难以提高。
因此初学者在经过严格的基本技术和站姿训练后,在跳双人配合、小组合时就应注意训练的全面性,脚、腿、膝、臀、背、颈肩、头部和两臂应综合练习。在练习过程中主要应加强挤压动力和上空间打开的训练,这时一定会出现种种不自然,但应坚持下去,将规范的形态逐渐变成一种自然,从中寻到舞蹈的最高境界——自然放松。同时,体能训练要大大加强,这也是我国国标舞蹈选手比外国同行薄弱的环节。应当注意的是,目前大多数选手在舞蹈的体能方面是先天不足的,在平时练习中只有坚持不懈加大训练强度才能获得让舞姿自然放松的基础。一般而言,观众欣赏舞蹈时,有艺术表现力,吸引眼球的才喜欢看,舞者的线条感强,姿态优美,才会有较好的表演效果。反之,又有谁会去欣赏呢?
毋庸讳言,在追求多维的立体的形态过程中,难免会有失去平衡、动作牵强的情况发生,但是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纠正,学生会在动态中逐步把握肢体语言的表达能力。需要指出的是,绝对不能把人体在生活中的自然放松理解为舞蹈中的自然放松,许多学习者对此容易理解错误。还要注意,基本技术虽然很重要,但是表演者不能刻意表现技术,忽视个性化的肢体语言的表达,而应该享受音乐语言和肢体语言融为一体时的梦幻境界.
国际标准舞是门艺术,国标舞的训练方法应当是门科学,把艺术与科学更好地结合起来,是舞蹈教学研究者的共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