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上舞蹈课的教师都有这种感触,孩子不是对你教的舞蹈不感兴趣,而是在教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掌握孩子的心理。所以往往一节舞蹈课下来,教师弄得筋疲力尽,而孩子们却不能很好的掌握,活动的效果没有达到。那么在舞蹈教学中如何掌握好幼儿的心理,运用什么策略达到学习目的,在几年的舞蹈教学中本人摸索了一些方法,并在实践中证明了这些方法的行之有效,现一一列出,供大家参考。
一、课前的心理调控
(一)如何让幼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维持与激发对内容的注意,保持对教材的兴趣。这要求教师在活动前的教态能让幼儿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中。
1、教师用肢体语言,如体态柔软前倾,用亲切温柔的语调与幼儿说话,用柔和的目光接触幼儿,这些方法能让幼儿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去注意教师本人,这种方法较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幼儿。
2、而对于年龄较大的幼儿,教师应采用充满活力的、丰富多变的肢体语言;愉快或鼓励的眼神与幼儿交流;在语言上语速的变化,感情的交替都应比较丰富。这些能使幼儿迅速的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
(二)幼儿的好奇心是强烈的,如果能在教学活动中保持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他们处于充满期待的位置上,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1、幼儿学习之前,应让幼儿能够完整地欣赏舞蹈或者舞蹈中最精彩的动作,既使没有条件能让幼儿完整的欣赏,也要让他们欣赏舞蹈的音乐。在欣赏舞蹈中,因为授课者是教师,所以最好是教师本人亲自表演,这样往往能更好的与幼儿进行情感的交流。
2、尽可能发挥小道具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比如在教《采茶叶》时,我准备了几只小篮子,谁的采茶动作优美或有创造性,就请谁来拿小花篮进行表演,但要注意的是为了避免导致幼儿过度兴奋,分散注意力,出示小道具还要适时掌握使用的时机,让幼儿对接下的学习充满期待。
二、适应幼儿心理的教学方法
优秀的舞蹈教学方法不但能够使幼儿的学习兴趣保持高涨,还能让幼儿更快、更好的掌握舞蹈动作。
1、对动作进行分解,这个方法比较适合幼儿学基本舞步,但要运用得当才能有效,比如:在教“踵趾小跑步”中,我把动作分解为前点脚跟——后点脚尖——跑跑跑或拍拍拍,这样孩子易学,掌握较快。又如在教“秧歌步”时,便于幼儿理解,左脚比作姐姐,右脚比作妹妹,分解动作为姐姐妹妹好朋友——有一天姐姐到妹妹家门口玩——妹妹也到姐姐家门口玩——天黑了,姐姐先回家——妹妹回家,幼儿学习起来容易多了。
2、边示范边讲解,这种方法适用于动作难度低,队形变化少的舞蹈,教师一边讲,一边做,直到幼儿能表演为止。
三、幼儿对舞蹈作品的记忆
为了使幼儿能够保持对舞蹈作品的记忆,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往往可以通过表现舞蹈情节的故事,比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舞谱,比如 花环指幼儿围成圆,圆点指幼儿排成排,这样更有益于幼儿对动作的记忆。
注意、感知、记忆是认识活动中三个功能性质不同但是必不可少,只有在舞蹈教学中掌握幼儿的心理活动,利用这些规律来调节,幼儿才能在教学中有效的学习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