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10-67013680
高职院校舞蹈教育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时间:2013-05-14 09:58:50 来源:龙源网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主要目的是适应社会需求,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教育中的舞蹈课程是一门集技巧和实践为一体的课程。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舞蹈文化修养、掌握舞蹈文化知识,更要掌握各种风格舞蹈的特点、技能,能进行简单的自编自导。从目前看,舞蹈课程在我国高职中开展的时间不长,在高职教育规模扩大的背景下又面临着学生数量增长,教师数量有限的矛盾,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高职院校舞蹈课程地位及特点
高职教育中的舞蹈课程有些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专业,专门培养舞蹈人才、编舞人才,但更多的是为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专业、幼儿教育、体育教育开设技能培训的一门必修课,是为培养具备舞蹈教学能力的小学教师、幼儿教师的专业基础课。无论是专业学科,还是基础课程,高职教育的性质就决定了高职舞蹈课程以应用性为主,根据舞蹈人才市场需求,培养要演能演、要教能教、要编能编、要讲能讲(理论传授)的应用能力较强的人才,而不是只能演不能教,只能教不能编、只能编不能讲的单一模式。这就要求高职舞蹈课程要打破本科类院校舞蹈课程以学科为中心,分得很细的专门化教育,而将舞蹈、编导、理论融为一体。
高职院校舞蹈课程的学生也不同于普通高校,其生源舞蹈基础差异性较大。跟本科类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多元化,包括通过高考录取的高中生、继续升学的中专生、师专生或职业高中生、自考的社会生等。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类型学校,舞蹈基础参差不齐。其中有些学生已经接受过一定的舞蹈训练或形体训练,无论是柔韧性、各个部位的肌肉能力,还是舞蹈的技能技巧及身体的感觉韵律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有些学生则从未接受过任何舞蹈方面的训练,基本是零基础,身体的柔韧性、软开度等都较差,再加上已过发育期,骨骼基本定型。
从学习主动性看,高职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太强,容易放弃甚至是自暴自弃。特别是舞蹈基础较差的学生容易因为训练的难度而产生厌倦感。此外,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发展迅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学生数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教师的速度,因此本该采取小班教学的舞蹈课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多,呈大班化趋势。
二、我国高职舞蹈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舞蹈教师需要适应高职院校舞蹈课程及学生的上述特点,从目前看高职院校舞蹈课程教学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
1.基本功的训练不够扎实
各种各样的舞蹈动作都是由骨、关节、肌肉收缩、运动来实现的,需要掌握这些身体部位的基本动作,然后才有条件和基础去思考如何运用这些动作来表现情感,动作如何跟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而且对于高职学校而言,其舞蹈学习的时间、要求、舞蹈底子都不像专业艺术院校那么高,因此需要练好基本功。就如同一栋大楼一样,基础打好了,才能考虑建筑风格、色彩等方面的问题。但由于高职学校学生在校时间短,一般是三年,第三年是实践学年,基本不上课,因此真正学习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一般尽量压缩基本功的训练,尽快进入各种舞蹈风格的教学中。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基本功不扎实,进而直接影响到呈现出来的舞蹈表现力,如动作呆板、僵硬、失衡、不协调,不能很好地展现肢体动作的美感。
2.重视技巧训练,忽视舞蹈文化教育
舞蹈的美来自整体,不仅是一种肢体的动作,更是身心的统一和谐,肢体中包含的动人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比如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舞风格各不相同,体现的是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毛诗序》中提到:“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盖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知手足自运,欢之至也”。说的就是,舞蹈的动作是发自内心的,有感而发,由于歌唱不足以表达内心的某种情感,就自然手舞足蹈地加以表现。这就说明了舞蹈的真正韵味来源于情感和文化。例如,汶川地震之后一位舞蹈表演者失去了自己的亲人也失去了自己的双腿,但是她用自己的舞蹈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在舞台上展示了出来,虽然舞台上没有血淋淋的场面,没有断壁残垣,但是她用自己的身体动作让观众感受到了地震带给人的灾难与痛苦,无不让人为之动容。而在现在的舞蹈教学中,重视技巧而忽视缺乏文化理论修养,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学生动作技巧能够做得很标准、到位,但脸部表情、神态始终无法与肢体动作达到一致,缺的正是情感,缺乏自身对舞蹈内容的理解。对舞蹈文化的理解是一种主观的情感体验,除了需要了解舞蹈历史、舞蹈理论外,还跟舞蹈者本人的感悟力、理解力、生活体验密切相关。由于舞蹈理论相对抽象、枯燥,很多高职教师本身理解得也不到位,也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将之传递给学生,因此在教学中一般花的时间很少,甚至直接跳过。这就可能导致学生只了解舞蹈的“形”,而未能掌握舞蹈的“神”,舞蹈文化修养不高。
3.偏重课堂教学,学生自编自导实践机会少
高职院校的舞蹈课程以应用性能力培养为重点,这就决定了要为学生提供很多的舞蹈实践机会。通过舞蹈实践,学生更有兴趣学,也更容易进步,舞台感来源于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但现实情形是,很多高职舞蹈课程仅局限在课堂的小天地中,教师站在台上,跟学生讲授或示范教学大纲中的要点,学生自行模仿或课后训练,课程就算结束,缺乏各种正式演出的机会,更谈不上对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自编自导。教学长期局限在课堂中,未能延伸到课堂外,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具体实践能力。有些学生平时训练或在课堂里表现都不错,但一到正式的表演场合,就手足无措,动作僵硬,这跟舞台实践机会较少有关系。但实际上,高职院校校园内、社区、企业等都能提供各种演出机会,特别是很多的艺术节、文化节、展览等都需要舞蹈节目。舞蹈课程未能充分利用这块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这就可能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偏弱。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1.加强柔韧性和软开度基本功方面的训练
舞蹈的流畅与优美来自基本功的扎实,舞蹈的基本功主要指的是软开度和柔韧性。教师通过在教学中有计划地引入基本功训练,循序渐进,不断训练,让学生克服日常行走、站立、手势的各种不美观之处,掌握正确的姿态,训练肢体的柔韧性,能很自由控制能力和关节的力度。这些基本功主要包括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控制力与稳定性训练、协调性与灵活性训练。教师运用各种方法加强基本功的训练,让舞蹈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尽快达到舞蹈界常说的“直、绷、软、开”状态,即全身各肌肉群都能协调配合,能迅速优美地改变肢体的位置或方向。基本功的传统训练方式是一直重复练习压腿、下腰等基本动作,相对单调。教师可在训练中适当增加花样,训练丰富一些。比如引入双人瑜伽的动作,让同学结成对子,互相借力、使力拉筋、训练韧性。
为强化这种基本功的训练,教师可教导学生将训练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强化训练。比如,舞蹈中很重要的平衡力、平衡感练习,很多初学者在单脚站立或移动时总是左摇右晃、腿部颤抖,无法稳定地移动肢体。教师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刷牙或站着看书时,采取单腿站立的方式,以训练平衡感,让学生掌握控制重心的方式。再比如让学生躺床上休息时利用10-15分钟时间,有节奏地开髋分腿或者双腿上、下、左、右交替训练髋部、大腿和小腿的肌肉能力,训练好腿部肌肉就为弹跳等动作打下力量基础。
2.加强舞蹈文化修养的培养
实际上对舞蹈文化的理解不仅能加强舞蹈者的文化修养,而且也有助于舞蹈者对舞蹈内容的理解,从而更出神入化地展现舞蹈内容。那么如何将这点教导给学生。第一步是模仿,舞蹈表演艺术源于生活。杨丽萍之所以能把孔雀舞表演的出神入化,离不开其对于孔雀的细致观察研究。因此首先要教会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舞蹈内容,加以模仿,但这种模仿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带着想象力的模仿。舞蹈表演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舞蹈表演艺术不能只是对生活的简单模仿,如果只是简单的模仿的话,那么舞蹈就不能称之为艺术。因此,舞蹈表演艺术要求表演者必须要加入个人的情感和生活体验,把生活中的形象进行艺术化的再现。高职生的生活体验相对较少,但可以通过观看别人故事的方式间接获得各种体验。舞蹈教师让学生在模仿动作的时候需要求学生进行欣赏,并“头脑风暴法”共同讨论,比如通过观看跟舞蹈内容相关的影片、了解背后的故事,体味舞蹈的内涵,形成自身的理解。舞蹈者加入了自身的情感、感悟,才能自由地、创造性地表演舞蹈,而不仅仅是让肢体动作“扭”到某种状态,达到以情动人,达到“以舞带情”“以情舞动” 的艺术效果。
除此之外,在教授每种舞蹈风格时也可将这种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与之相关的音乐风格、文学故事告诉学生,加深学生对舞蹈的理解,让学生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比如在民间舞训练中发现,首先让学生欣赏舞蹈作品,树立最初的舞蹈形象,再口授民族民间舞蹈的风土人情和地域特点,让学生体味其中的地域文化。这样不仅能加强舞蹈动作的表现力,还能启发学生在编舞时,恰到好处地运用某种风格、动作来传递情感。
3.组织第二课堂,重视舞蹈实践训练
由于课堂授课时间很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学生,带领学生入门,更多的需要依靠学生在课外的实践、练习进行提高。特别是高职舞蹈课程的应用性特点,更加需要学生的舞蹈实践能力。这种舞蹈实践能力来自于课外,笔者称之为“第二课堂”,包括课后的练习、参与各类演出实践等。在每个教学点结束后,可要求学生自行组成团体,课后训练、编排动作,自编自导,然后在课堂展现给老师和同学看,当做是平时作业的一个部分。也可以教师为领队,组建学生舞蹈表演队,主动联系校内外各院系和社团,组织表演队参加各类演出,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舞蹈表演队既是外界了解学生,也是学生对外展示才能的一个窗口,可以提高学生的舞蹈能力,增强舞台感,也能增加学生自信和学习、钻研舞蹈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舞蹈表演队要打破门户之见,允许不同年级的、经过考核具有一定舞蹈能力的学生参与其中,让擅长不同风格的学生共同聚在一起,互相帮助、切磋,提高技艺。同时要主动走出去,与社团、各类艺术节组织者联系,而不是坐等别人上门,这样获得的舞蹈实践机会才会多。虽然是第二课堂,不在教室中,但舞蹈教师同样需要承担教师的责任,以观察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关注舞蹈队成员的表现,并适时地加以纠正动作、总结表现,进行理性的升华。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舞蹈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在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受到关注。舞蹈是以肢体交流情感、表现文化的艺术,被誉为流动的音符,舞蹈的美来自造型、身体的线条、形体。高职院校的舞蹈课程应以应用为出发点,将训练、表演和理论融为一体,通过扎实的基本功、舞蹈文化修养以及大量的舞蹈演出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舞蹈实践能力。

收藏此页】【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