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10-67013680
少儿舞蹈教育一些弊端的探究
时间:2013-05-16 09:16:21 来源:龙源网
毋庸讳言,在观看各类少儿舞蹈表演时,总会出现一些所谓的高扬主旋律具有教育意义、表演技能高超却让小观众们看得莫名其妙的作品。就是这些不乏获得某级别高奖的所谓优秀的舞蹈作品,一味地强调所谓的技巧、高难度、教育意义,使少儿舞蹈走上了艰难的“杂技之旅”和“说教之路”,此类作品的盛行,一方面削弱了少儿舞蹈作品中本应展现的童真与稚气,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作为舞蹈主体——“少儿”的缺失。从事近二十少儿舞蹈教育教学的笔者不禁要问:我们的少儿舞蹈究竟是在为谁而舞? 一、少儿校外舞蹈目标不明及其教学后果
1.目标之一:为父母“望子成龙”而舞
在市场经济体制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还没有彻底从应试教育中摆脱出来的父母为了孩子绞尽脑汁,急于求成。不少家长送孩子学习舞蹈的目的并不单纯:背负“特长生”之名拼命考级,无非是为考学能多加几分;花大价钱送入专业院校,无非是为避开升学的竞争。在这种利益趋势下,势必认为舞蹈训练要求越严越好,学会空翻、抢脸之类的高难度技巧,才是学有成效。
有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还缺乏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舞蹈培养陷入误区,家长含辛茹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换来的却是孩子沉重的负担。在重担之下,孩子们原本的童心被抹杀了,童年应有的快乐、舞蹈本身的快乐被剥夺了。
2.目标之二:为老师“得奖荣誉”而舞
虽然在少年宫等不少培训机构有成千上万的孩子被家长送去学习舞蹈,虽然上至文化部门中国舞协下至各县市区文化教育部门,都定期举办少儿舞蹈创作表演赛事,各地不断出现优秀少儿舞蹈作品和表演人才,培训老师赚得盆满钵满,编舞人员奖项丰收,但是真正给孩子们带来了些什么?
有些少儿舞蹈老师在训练、编舞中也过分强调技巧,在舞蹈中为技巧而技巧的做法也不鲜见。一些不是很专业的老师更是为了技巧的需要增加一些强度训练,教育教学方法的不当,给孩子生理上甚至心理上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更有部分舞蹈创作者纯粹为了获奖,不顾孩子的承受能力,进行填鸭式、超负荷的强化训练,最后虽然获了奖,可是舞台上的笑脸是千篇一律装出来的,好看整齐的舞姿是死扣出来的,在孩子的心里舞蹈带给他们更多的是老师严厉的训斥和同一动作反反复复练习的厌恶。
3.目标之三:为他人“随波跟风”而舞
还有的家长是随大流、跟风走,人云亦云,根本没有考虑自己的孩子究竟是否喜欢舞蹈,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舞蹈,只是看见邻居的孩子、亲戚的小童跟着一个班级、一个老师在学习,觉得很不错,反正进行形体的训练,身材塑造,或者贪图方便,仅仅为了让孩子有个去处,根本不问不顾不恰当的舞蹈教学可能带给他们苦恼。
似乎为他人“随波跟风”而舞的不良后果较之前两者要轻,其实不一定,这类家长往往缺乏主见,优柔寡断,忽视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也没有自己的主意,那么孩子也照样成为教学目标不明的受苦受难者。
殊不知,舞蹈在各门类艺术中是最能表达人的快乐情感的。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就有这样的一段话:“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段经典之语高度概括舞蹈的来源与真谛,而一部分少儿舞蹈工作者却在利益驱动下,在追求名利的道路上不仅泯灭了舞蹈艺术最本质的美与真,而且更为惋惜的是还以花朵少儿被身心摧残为代价。这正是少儿舞蹈目标不明的最另人扼腕的后果!
二、少儿舞蹈正确目标及其教育管理策略探究
1.明确人本化目标,对准少儿聚焦
近二十年来,笔者从事校外舞蹈教学管理工作,认为校外舞蹈教学应该遵循校外教学的特征进行培养和教育所参加活动的对象,此外校外舞蹈教育教学培养的不是专业人材,而是面向广大少年儿童有兴趣的自愿者,所以无论在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应有我们校外舞蹈自身的特点与规律。这样,少儿校外舞蹈必须聚焦“少儿”和“校外”二个关键词,重点又是“少儿”。
专业舞蹈教学原则与教学目标与校外教学的原则目标是有区别的。专业舞蹈教学原则应是认识与实践,启发与强制相结合,课堂与舞台相一致的原则。而校外舞蹈教学应从实际出发,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校外舞蹈教学活动目标是:通过舞蹈的学习培养少儿对舞蹈的兴趣;帮助教育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集体,团结互助,敬师爱长,吃苦耐劳,举止文明的品格;发展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有正确的身体姿态、动态、步态、情态和良好的音乐节奏感。
笔者一直从事着少儿舞蹈的教育和创作,经过观察、思考、培训和提炼,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舞蹈教育理念:少儿舞蹈是由儿童跳的,给儿童看的,儿童只有在舞蹈中自己娱乐自己,才能自己教育自己,少儿舞蹈应该半唱半玩半跳,轻松愉快,这才符合艺术教育的宗旨。少儿舞蹈最重要的是为孩子们带来快乐,在快乐中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和思想行为。这就是笔者提出的人本化少儿舞蹈目标具体内涵,可能还比较朴素、直白,可能还不全面、凝练,但是完全区别于以上急功近利、忽视儿童身心发展的目标。
少儿舞蹈从创作规律和创作技法上与成人舞蹈创作有相通之处,但它却更难于成人舞蹈的创作,其主要原因在于少儿舞蹈的创作主体是成人。受生理、心理、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和制约,成人与儿童的心理状态有着很大的差距,如何缩短这一差距,是对我们少儿舞蹈创作者提出的非常严峻的课题。反对任何急功近利的舞蹈目标,这就是为什么要提出少儿舞蹈人本化目标的理由。
当然如何实现人本化少儿舞蹈的目标,需要配套的教育策略,笔者跟教研室的同仁一起进行了立项课题研究探索,得出其他管理策略。
2. 洞悉儿童的特点,进行舞蹈选材
儿童清新烂漫,天真活泼,对世界充满清莹、甜柔的爱,他们具有求知欲强喜欢模仿,好奇好问,兴趣广泛等等特点。因此少儿舞蹈创作的特殊规律及特点是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不开的。了解儿童生理、心理特点,是创作少儿舞蹈的基本要素,只有努力把握儿童认识客观世界和反映客观世界的特点,洞析儿童微妙的心灵内涵,少儿舞蹈创作者便会得到无竭的启示,便会从在成人看来无足为奇的事物中,产生出无穷的情趣和丰富的想象,并从中捕捉到能用舞蹈形式来表达儿童情趣的舞蹈形象来。
因此,在考虑舞蹈的题材时,应当选择孩子们所熟悉的喜爱的、又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可以用舞蹈所表现的、那些孩子们的游戏生活内容。并用儿童的眼睛来看世界,以儿童的思想感情来对待客观事物,从儿童的生活中择取舞蹈的题材,只有好玩、有趣,孩子们才爱跳、才爱看,才能达到百跳不厌、百看不烦的地步,才能为孩子们带来快乐和愉悦。
3.加强舞蹈游戏性,开展舞蹈创作
我们的课题研究少儿舞蹈一般是从幼儿期开始的,大致到学龄中期为止,年龄是从四岁至十四或十五岁左右。对于幼儿期的儿童来说,他们日常生活,除了吃饭和睡眠外,主要的活动就是玩耍和游戏。就是学龄期的孩子,在学习以外的时间,玩耍和游戏也是不可缺少的活动。在195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有权得到适当的营养、居所、娱乐和医疗服务。”另一条则说:“儿童得享有游玩娱乐的全部机会,其目的应与教育目的相同;社会和公共权利机构应努力促进享受这种权利。”根据这个特点,少儿舞蹈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无疑应当摆在首位。童心纯真,富于幻想,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有着丰富多姿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天生的好奇会使他们看到原来空无所有的地方有某种美妙的图象出现,更喜欢模仿自己在某地方看到的景物。所以充分发掘舞蹈的游戏性,是舞蹈创作的根本。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激发跳舞的兴趣,真正爱跳舞。
4.讲究简洁和夸张,增色少儿舞蹈
少儿舞蹈所表演的内容一定要能被孩子们看明白、弄懂它的含义,小演员才能表演好,小观众才能接受。因此少儿舞蹈所表现的内容一定要单一、形象一定要独一,风格一定要统一。如对有情节的舞蹈,所表现的人和事一定要清晰、条理分明,不能逻辑混乱,使人不知所云;对抒情性的舞蹈(情绪舞),舞蹈所表现的人物的情感要鲜明,是喜,是怒,是哀,是乐,不能含混不清,人物性格突出,情节事件和矛盾冲突发展要简洁明了,否则容易使小观众如堕云里雾中,收不到应有的艺术效果。同时,舞蹈形象的设计要根据参加表演的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身体条件以及舞蹈基础来完成。
美学家朱彤说:“只有通过虚构进行夸张,才能创造艺术美。”生活基础上的虚构与夸张,正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基于这一特征,少儿舞蹈的创作,应该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显现出更美好、更浪漫的艺术境界。笔者认为夸张与变形的舞蹈语言比较适合少儿舞蹈所要表现的舞蹈形象。抓住原有素材动作韵律,沿着突出童稚趣味的方向做大胆的变形处理,使少儿舞蹈的韵味被强调出来。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启迪,但它所提供的艺术图景却远比生活更突出,更鲜明、更感人。“夸张是创作的基本法则”(高尔基语)。只有创作者真正走进孩子们那极富感染力的内心世界,才会凝炼成在美好生活基础上夸张变形的属于少年儿童心花吐绽的少儿舞蹈语言。但夸张与变形不能忽略形象的准确性,动作设计不能超越儿童身体能力。在排练中,引导孩子们进入角色,在美的节奏的动作中,自由自在地表演,它不只是简单的模仿和夸张,不是照搬成人现成的动作,而是在不断积累素材的基础上建造自己的素材结构,努力去创造,去寻找新意,寻找新奇,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与激情,并满足小观众的欣赏需求,少儿舞蹈语言的创造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以夸张、简洁、明了、灵活的语言,展现儿童的神与形,情与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小演员更好的表现出所要表达的艺术形象和艺术情感,才能让小观众从视觉中获得清晰的表情信息,理解舞蹈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从中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5.追求方法科学性,提升教学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所以,舞蹈教师跟其他主课教师一样,也要有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与理念,不是仅仅为了完成几个舞蹈动作的教学。而上课是舞蹈教学的中心环节,通过上课可以检验舞蹈教师的全部修养,不仅可以检验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而且可以检验思想、道德理论水平。少儿校外舞蹈课堂教学是一门既科学又艺术的学科门类,需要不断的控索,追求创新、总结,才能使这一教学天地更加成熟,受到孩子、家长、社会的欢迎。
儿童舞蹈课结构基本上是以把杆练习和把下练习两部分组成,由于儿童的身体发育未成熟,所以,目前在身体训练方面采用地面训练作为主要的手段,使孩子们在训练中有支撑点和稳定性,不容易受伤,也能极好的掌握重心。把杆训练一般在提高班和表演班中进行,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较好的控制自已的能力,有较强的感受意识,所以在这个年龄段上孩子采用把上训练是合适的,当然把上与地面同时结合效果会更好。
(1)笔者在培训少儿舞蹈教师时,总结校外少儿舞蹈课堂教学四模型,四种模型有自己各自的特点和教学流程,需要有机结合、交替使用,概述如下:
①推新课模型。指导教师按教学大纲和计划、规定向学生教授新的动作或新的组合,由于是新内容向学生教育新的动作或新的组合,一般孩子最有兴趣,教师在推新内容前要讲解清楚动作的结构,示范准确到位,儿童的语言性要强,善于纠正,纠正时用语恰当学生易理解。
②复习课模型。指导对原来学习过的课程反复练习,包括上次课的原本重复及对所有学过的动作或组合的练习。要注意加强教师的亲和力和师德修养。
③欣赏课模型。该模型分为欣赏型与知识型,也可以两这有机结合,其作用是推动舞蹈实践教学的一种好机会,必须时让孩子们静下心来进行欣赏,同时,学习舞蹈的基本知识也十分必要的。主要内容有:欣赏优秀的少儿作品、学习少儿演员怎样训练和表演、表演过程中综合因素的感受。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启发、剖析、讲解、点评,用准确的语言加深孩子们的理解,欣赏课注意课堂的节奏与情绪,秩序井然,当然不可忽视让孩子们自己来谈看法。
④考核课(汇报课)模型。又分为随堂考核型;抽查考核型;单元考核型;汇报演出考核型课。舞蹈课的考核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气氛营造都应该如同演节目一样,喜气洋洋,但又要使孩子们认真,充满信心,尽量避免紧张、消极的情绪;第二考核的类型可以多样,考核的主体也可以多元;第三考核后要有一定的评价,强调以鼓励为主。
(2)笔者还总结出少儿舞蹈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①兴趣激励法。巧妙引入,精心组织,激发少儿舞蹈的兴趣点,注重舞蹈教学的各个环节。
②目光暗示法。舞蹈教师目光平和,不能用怀疑的目光审视,用平和的目光引起孩子的注意。
③动作提示法。举手投足给人难忘的印象,动作应起到提示的作用,使学生了解你,配合你,不粗暴,不粗鲁。
④榜样对比法。采用别人优点作为指正某个人的缺点,效果往往会很好。
⑤情感渗透法。渗与透能使人深入心灵,教师尤其要运用这种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自卑、骄傲、怕苦等类型的孩子,教师的情感情往往会出乎意料之外的良好效果。
6.提高教师亲和力,加强师德修养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所以除了专业舞蹈教学方法要讲科学外,从舞蹈教育学的角度来讲,聘请儿童舞蹈教师时,我要求他们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注意舞蹈教师仪容仪表。包括幽雅得体、青春活力的衣着和装扮,不穿奇装异服。
(2)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课堂中要热情、可亲,起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以诚相待: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尊性,不挖苦,不讥讽,更不能污辱人格或的人骂人的恶习。
(3)课堂中多使用形象和启发性的语言。可讲一些高雅的笑话作比喻,教师多讲,多示范,争取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实践。
(4)特别注意课堂舞蹈教学的节奏。有快,有慢,有张有弛,营造一种艺术的氛围。
(5)要求课余辅导。舞蹈课一般不留书面作业,只求复习和练习,有可能给予辅导补充丰富课堂教学的不足或延伸。辅导的方式可以回答学生的各种问题,给有表演机会的孩子“开小灶”,组织观摩和看课等。
笔者非常赞同美国舞蹈大师特德肖恩说的:“舞蹈教育是对人的全面教育,他的身心、情感将在舞蹈中获得滋养。”我们应用“童心”进行校外少儿舞蹈教育,让孩子们真正为快乐而起舞!

收藏此页】【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