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10-67013680
在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舞感”的培养
时间:2013-05-17 15:16:46 来源:龙源网
舞蹈课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高职学校的舞蹈课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既要重视舞蹈教学的基本理论体系,还要努力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根据高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理解程度等情况,持之以恒的培养学生的“舞感”。
舞蹈教学中的“舞感”培养可以说是舞蹈艺术永不衰竭的生命源泉之一,这就要求我们舞蹈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力求使每一位学生捕获到“舞感”的真谛后能够掌握舞蹈的风味,追寻舞蹈的内涵,找到真正用心舞蹈的感觉! 那么究竟如何培养高职生的“舞感”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这方面的做法。
一、严格要求学生做好规范的肢体舞蹈动作的基本功训练,提高学生感官反应的准确性、协调性和敏锐力。
舞蹈艺术是人的肢体动作艺术,动作中律动是舞蹈的核心。正因如此,舞蹈技艺的难度往往被视为衡量舞蹈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对于舞蹈具体表现来说,一般分为舞者外部肢体动作和内心情感两个部分。外部肢体动作指的是舞蹈的动律、动态;内心情感是指表演者内在的情绪、情感意识等因素。这两部分不分先后,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只有让学生在动作上与思想情感有机地结合,才能发挥舞蹈的艺术魅力。
规范的基础动作训练是在不断地增进这种动感的敏锐度、协调性和准确度,例如:舞蹈训练中常规的“擦地”动作,舞蹈者长期练习“擦地”,不仅加深了对绷脚、外开、延伸等腿的形态的准确感觉,而且还加强了脚底、脚尖对于地面相互关系的敏感程度。系统大量的科学练习,不断地接受器官与外界信号的反馈,使得舞蹈者能对自己的动作迅速地做出准确反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舞者都需要一个规范系统的训练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训练技能,一方面是对自身动感准确性的培养,这也正是提高自身感官反应准确性和敏锐力的正确途径。作为表演者的学生首先要有一个协调性强、敏锐力强、匀称的外部形态。通过系统基本功的形体训练,最大限度地美化学生肢体的线条,增强学生的肢体灵活性和协调性,扩展其自身素质。有了这个基础,舞蹈表现力就容易找得到。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的动作规范化从而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以此提高舞蹈动作的美感表现力。
美感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眼睛和耳朵等到器官感觉到的美的存在。舞蹈教学中的美感训练是舞蹈基本功训练中的基础之一,它既是训练一种表演能力,也是训练一种美的表现力。
平时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完成和掌握舞蹈的基本技术和技巧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表演意识和情感的表达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感意识。在这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审美过程中,教师具有先导作用。特别是高职生,他们大部分是初涉舞蹈领域的学生,因此在使学生掌握正确规范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们对舞蹈美感的认识,这就需要舞蹈教师从教学的开始就应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的启发和诱导。
在学习舞蹈的最初阶段,基本功的训练是枯燥的,但却是成就美感的必经之路。在日常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一种习惯,告诉学生,训练中的一投足,一伸手就是美,就是音乐,就有灵魂,要让学生认识到再简单,再单一的动作里也有美,也有艺术。如果学生在基本功训练时理解了老师强调的动作要领,做舞蹈训练组合时把每一个微小精细的动作过程都做的一丝不苟,将舞蹈的意识贯穿于身体的各个部位、这样的舞蹈动作伴随着音乐才会达到尽善尽美的效果,才会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注意一些小的技能、技巧在训练时的作用。
舞蹈离不开技能、技巧动作,因为它也是舞蹈表现的基础之一,它对舞蹈艺术感染力的创造是不可缺少的,舞蹈教学中的技能技巧训练是服务于艺术表现的最重要的工具和手段。所以在舞蹈训练时应力求精益求精,不要把基本功训看作是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作为一种身体表现力的训练。教师既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还要注重启发学生内在的精神和舞蹈的美感的潜意识。把两者有机地、合理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境地。舞蹈情感的表达是由舞蹈的全部动作,包括全身心的动态来体现的。它通过各种面部的表情、手脚走位、身体的摆扭等来统一传递内在情感。舞蹈教学要从培养学生的悟性入手,通过长期观看欣赏舞蹈作品达到潜移默化,使学生学会掌握一些小的舞蹈技巧,在舞蹈表演时能够用心领悟,用情表现,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作品中去。
四、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和训练。
日常教学中应该注意教学方法更具针对性、教法要灵活多样。在基本功的训练上,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肢体感觉,保持动作优美,调节呼吸节奏,面部表情放松,上身松弛,下身紧张,感受舞蹈动作,强化学生美感。培养学生的内在情感和表现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多方面的工作,它需要有科学的方法指导,更需要有博学、耐心、思维活跃的教师来执行,它对舞蹈教学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也是深层次的。在舞蹈艺术中,任何动作符号都是可变的,只有表现力是检验舞蹈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我们的教学,要迎合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乃至舞蹈事业发展的需要,致力于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舞蹈人才,使他们每一名学生都能在人生和艺术这两大舞台上情境交融、随心而舞。
五. 对学生进行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
俄国著名舞剧编导家罗·扎哈咯夫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可以看出舞蹈都是与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舞蹈跟音乐之间存在共同点,舞蹈需要音乐作为铺垫后对其作品进行激化与强化,舞蹈的动作创作都要对应音乐来进行。舞蹈和音乐都直接表达感情,而音乐的表达更具备抽象性,它不会对舞蹈表达产生重叠干扰,而是更进一步的烘托,特别是音乐中的抒情性更是舞蹈生命力的升华。舞蹈教学中,除了舞蹈系统的基本功训练外,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也是舞感的基本条件之一,是舞者水平高低的重要前提因素。
总之,我们在舞蹈教学中只有通过不断的总结先进教育教学经验并能够创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舞蹈艺术形象创造的过程中。激励学生自找题材、自找音乐、自我设计创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只要学生的内在创作思维火花一旦点燃,就会突破自身而大放异彩,从而大大增加学生的“舞感”能力,提高舞蹈者的综合素质。

收藏此页】【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