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素质教育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的主旋律。活动教学是针对我国目前教育教学的种种弊端,根据21世纪社会发展对未来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在舞蹈教学中运用“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是实现舞蹈素质教育的有益探讨。
一、理论依据
“活动——发展”教学模式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一)依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实践为基础,认为“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离开了实践,主体和客体就失去了相互联系的桥梁”,“实践还提供了认识的手段,延长了主体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只有实践才能使主体的目的得以实现,以满足主体的需要。”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落实。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中写道,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全面发展的实质是个性发展,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综合表现和最高目标。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人的认知思维的主动建构过程,是人们通过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建构新知识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得到的。
二、舞蹈教学的活动目标及内容
(一) 舞蹈动作的学习活动
舞蹈,本来就是活动性很强的科目。以往的舞蹈教学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导致了绝大多数学生课堂教学参与意识差,不能主动积极地发挥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能。活动教学则强调教师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机会和条件,调动学生主动性,激励学生勇于创新。笔者认为,在舞蹈动作的学习阶段采用“口传身授,主体参与”的教学方法是较为科学的,它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口传身授”指教师用口头讲解和以身示范方式进行的教学活动;“主体参与”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吸取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并能根据自己的心理体验,创造性地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模式,进而内化成自己的特有的“语言”能力表现出来。
(二)舞蹈的体验活动
1.舞蹈的意韵体验
舞蹈是表现人体美的一门艺术,它讲究形象美、动作美、线条美、姿态美等无声的美。因此,舞蹈的美感训练应贯穿于整个舞蹈教学过程中。在舞蹈教学的最初阶段,基本功和强化技能技巧的训练是很枯燥的,但它是走向艺术王国的必由之路。有效的做法是培养学生养成一种习惯,即在训练中的一投足、一伸手就是美,把舞蹈意韵贯穿到手(脚)尖,以及身体的每个部位。
2.舞蹈的情感体验
闻一多老先生曾经说过,舞蹈是生命的情调,是最直接的、是最真实、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每个舞蹈作品都是通过身体韵律表达情感,诠解社会生活,歌颂真、善、美,或鞭挞假、丑、恶的。笔者认为,舞蹈的情感表现和人物个性特征表现通过剧目训练成效较好。在高师三年级时我给学生排练了四人舞《小二黑结婚》,该舞蹈既有人物、有情节,更有人物的冲突,内心情感在舞蹈动作中的表现是难点。尝试中,让学生学会切身处地地感受作品的意境,把握所演角色的个性,鼓励自由感受、大胆想象和忘我表现,最后进行师生互评。
(三) 舞蹈的创编活动
舞蹈创编教学是强调学生主动思考、想象、创造的一个教学环节,活动化在当中的体现更是显然。
1.在常规教学中融入创编
在常规教学中融进动作及队形创编,既活跃思维、调动积极性,又是进入创编学习的一个良好过渡。例如,在教东北秧歌手巾花动作时,学生学会了“里绕花”后,我们可打破常规,不是直接教“双绕花”“交替花”等动作,而是让学生把“里绕花”这个动作进行空间、节奏、力度等变化的想象创造,结果将产生比教材中更新颖、更独特的绕花动作,如上下绕、左右绕、前后绕、站绕、跑绕、跳绕、坐绕,还有翻滚绕、仰绕、俯绕等,然后师生再进行评议总结,与教材中的手位动作进行对比分析。
2.创设音乐意境,展开想象
在舞蹈创编课上,给学生一段音乐,让其找出音乐主旋律,给音乐定主题。同一段音乐,学生们会想象出各种不同的画面及意境。最后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把音乐表现出来,通过个人创编和互相的观摩,同学们提高了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更开阔了思维。
3.创设模式,练习中创编
创设舞蹈创编方法的模式,让学生在练习中、活动中创编,既有趣又实效。舞蹈动作创编有改变空间;改变方向;改变节奏;改变顺序等方法。
4.善于观察,捕捉形象
“舞蹈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形象捕捉的练习使学生增强对生活的观察力。形象捕捉指用独特的舞蹈动作体现生活中的各种人(如老爷爷、军人、小孩等)或物(如山、水、鸟等)。
5.展开调查研究,创编成品 高师生今后的教育对象是少年儿童,少儿舞蹈作品的创编素材大多来源于儿童生活本身。让学生在见(实)习等活动中,善于观察及思考,每学期确定一个舞蹈题材,期终创编成一成品并分组排练成舞蹈进行表演,师生互评。总之,只有在学生的亲身体验及展开想象、积极思考之后,编舞技法才能得以掌握,否则再多的技法传授都将是“纸上谈兵”。
三、“活动——发展”的舞蹈教学指导形式
活动教学以实践为主的多种活动方式对于学生发展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和活动者教学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活动指导形式。
(一) 目标——练习活动
这是着眼于行为控制的一种活动,源于国内广泛开展的一项教改实验:目标教学。运作程试如下:制定目标→达标练习→评价反馈→合作达标。教师是目标的制定者、练习的辅导者,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及学生差异性,使学生把练习转化为内在心理需要。这种活动形式用于舞蹈基本功训练及组合学习中尤为适合。
(二) 尝试——欣赏活动
这是一种着眼于提高艺术素养的活动。选择一些优秀的舞蹈剧目,让学生观赏、品味、体会,然后进行演练和创作,在此基础上展开评比、交流,再欣赏。运作程式如下:观摩初赏(感知、体验、讨论)→尝试练习(模仿、排演、辅导、创作)→评价再赏(交流、评比、提高)。该活动在剧目学习中较适用。
(三) 虚拟情景的活动
这是一种着眼于提高创编能力的活动。运作程式如下:虚拟情景→发挥想象→创编动作→评析。在创编学习中,如教师拟定一个情景,然后分组进行情景表现,最后组成一个造型,师生再互评,达到提高创编能力的目的。
(四) 模拟创造活动
这也是一种着眼于提高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活动。运作程式如下:选择模拟的角色→归纳特征→提炼舞蹈动作→创编舞句或舞段→师生互评。通过对角色形象的捕捉,提炼出有个性的舞蹈动作,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和归纳并加以舞蹈化。
(五) 探究发现活动
这也是一种着眼提高学生创编能力的活动,主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运作程式如下:出示原生动作→发散思维→创编再生动作。如给学生一个概念——“圆”,学生会创编出再生动作平圆、立圆、八字圆、用手、躯干、脚、头做圆等。
(六) 二度创作活动
这是着眼提高学生创作水平的活动。学生在生活中通过对某个文学作品、某件美术作品、某段音乐、某种社会现象有所感,从而萌发创作念头,进入创编过程。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留心,善于观察思考,积极挖掘灵感,尤其是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入手。
活动教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尊重个性和谐发展,以及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战略思想为指导,吸收各教育家思想的合理因素建立起来的新型教育观,它实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舞蹈教学活动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去掌握舞蹈技巧, 发展舞蹈技能,提高创编能力和培养开展舞蹈活动的能力。在高师舞蹈教育教学中实施活动教学,顺应了时代改革的要求,对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具有深刻意义。
【收藏此页】【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