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标准、规格、典范。而“规范”这一词,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学中有何作用?该怎样落实?在具体实施的环节中又遇到了哪些新的并亟待解决的问题?类似这样的疑问常常伴随着教学一线的教师们。因此,作为教师理应深入地理解“规范”的意义,分析“规范”怎样体现并落实在古典舞基本功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并贯穿教学的始终。只有当每一位教师个体能“分析透彻,思路清晰”的去理解、分析、落实“规范”,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这门课的教学质量。
一、“规范”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动作规范,意识准确”。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所有的表达都离不开动作,对于肢体的训练也是通过各种动作合理的搭配来完成的。因此,规范动作就成为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重点。
1.动作路线的规范。“路线”一是指动作本身运动的路线.二是指动作与动作之间连接过程中的路线。如果在教学中不能清晰而准确的体现,便视为不规范。因为动作过程中模糊的运动路线,不但使课堂显得脏、乱,而且不利于学习者养成良好的舞蹈习惯,或者说根本失去了训练的意义。
2.动作方向、角度的规范。基本功教材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它本身的最佳审美视角。无论是静止,还是流动动作方位、角度的变化应力求准确到位。特别是流动中的动作,相对固定造型而言,较难把握。训练中就更加需要引起师生的注意,同时,动作方向、角度的变化对规范动作、培养审美有着重要的作用。
3.动作音乐、节奏的规范。教学中每一个训练动作有其自身的节奏,如“蹲”是连绵不断的,一般常用2/4、3/4,“小踢腿”是快而敏捷,一般常用2/4,而作为组合训练中的音乐选择,除了符合训练动作的性质外,还要考虑动作的编排是否与音乐形象、乐句相符合。反之则会丧失训练意义,便“不规范”。另一方面,上课的过程中,钢琴伴奏教师常处于专业课堂的从属地位,音乐旋律的优美在专业教师中自然成为枯燥训练的“节拍器”,在反复、单一的敲击下,音乐不能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也就不能体现它的“规范性”。
无论是动作的路线、方位还是音乐节奏,都需要动作规格和要领作为支撑.课堂训练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连接、每一个步伐、每一次的呼吸都要有其自身的标准,达到应有的标准也就规范了动作。但需要提出的是,舞蹈不是机械性的运动,它需要艺术的美感,如果就动作规范论“规范”,势必造成肢体动作的僵化。因此,舞姿的美感和舞蹈意识的培养将成为舞蹈规范的难点。如何从基础阶段养成学生良好的用力意识、表现意识、呼吸贯通意识等,是每位教师需要探究的。
“意识”要渗透在动作训练中。例如:“山膀”手位,提起这个动作立刻使人联想到:以兰花掌形(或虎口掌形)将手臂成圆弧形抬至身旁,位子略低于肩部,是为单山膀舞姿的正确做法。于是,教授该动作时,教师的重点自然就倾向对动作规格的要求,如什么掌形,什么圆弧线等等。当然,这样的正确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但我认为,动作训练中的规范更应该体现在动作的“起、承、转、合”之中。以双手叉腰为例,动作起势首先要经气息的“提、沉”,而动作过程由掌外缘引导,手臂形成圆弧线抬至身旁,同时眼随手臂的方向看出,结束时头、眼、掌形、手臂一同形成。而在动作过程中手臂的用力方法,亮相结束的精、气、神等“意识”的体现都是衡量动作是否规范的标准。
“意识”渗透在动作的表现中。表现力的培养可以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去触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使之内心的感受通过外化的动作进行传递。而这样的内心体验过程,往往集中在人物塑造、舞蹈风格的体现中。对于枯燥、单一的基本功训练,怎样使每一个标准的动作充满着丰富的韵味?我认为,养成学生良好的肌肉用力意识、呼吸以及基本节奏意识是具有表现力的重要标准。也就是说,教师每天不辞辛苦,反复的语言讲解,提示与纠正学生动作,不外乎是培养学生动作训练中的一种习惯,而这样良好的习惯是舞蹈学习的基础。例如在讲解肌肉用力意识时,要讲解该动作是哪块肌肉在运动,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运动中肌肉的延伸性、线条感怎样体现等等,用生动的语言把形象的示范呈现给学习者,并通过反复的练习,养成一种规范的舞蹈“习惯”。
二、规范教学在各年级段训练的意义与作用
在我们看来,低段教学对于初学者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万丈高楼平地起”,扎实的基础是学习舞蹈的首要条件,而“基础扎实,功能的强化”往往变为教师嘴边的一句空话、套话,这种现象淡化了古典舞基本功课程的核心价值。本应借助教材训练学生的稳定性,控制平衡能力时,教师的重点却放在舞姿的优美、韵律的流畅中,踢腿训练应着重腿的速度、力度的练习,而老师们为增加组合的“色彩”却加入一些与教材互不搭配的修饰动作……本末倒置的做法频频出现在舞蹈最基本的教学中。基础“规范”的口号难道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诠释吗?面对此现状,规范基础、强化基本功本身被赋予的“使命”显得尤为重要。这里我认为,具备良好的身体敏捷性、灵活性就是基础,具备良好的身体柔韧性、爆发力、耐力就是基础,具备良好的身体控制力、协调性就是基础。而这些能力的良好具备,需要的是以“功能”练习作为根基,而不是华丽的包装,更不是动作的堆砌。
基础教学对低年级段的学习是重要的,但作为三、四年级的高段学习来讲也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随着年级教学任务的变化,怎样更好地“规范”,较之低段教学将发生一定程度上的“转移”。例如连续两次“蹉步踢前腿”,剖析该教材本身的规范,则需要踢腿的速度、力量;动作连接的规范,则需要蹉步动作,脚下步伐的干净;动作的风格,则需要在与音乐旋律相吻合的同时,体现组合动作的一种气质。因此,作为高班教学,“规范”的范围逐渐增大,动作意识的加强和技术水平要求的提高,都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无论是低班还是高班教学,规范作为基本功训练的“代言词”,它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教学中。尽管“规范”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它确实是在课堂的教学中真实地发生着。我想,我们只有深入地理解它,切实地将其转化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并以与时俱进,发展的角度不断地去审视、诠释“规范”,那么,艺术院校教学质量一定会持续提升。
【收藏此页】【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