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民间舞训练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呼吸,不仅有利于人体内部循环的平衡性,而且有助于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民族民间舞训练与呼吸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呼吸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说民间舞训练是受呼吸牵制、操纵的,如果两者不能达到完美统一,整个民族民间舞表演就是失败的。所以呼吸在民族民间舞训练中是不容忽视的,它是族民间舞训练中的生命线,直接影响着民间舞作品表演的成败。
一、呼吸是民族民间舞蹈内在的“魂”,形神兼备的民族民间舞蹈离不开呼吸
民族民间舞蹈是以肢体语言塑造艺术形象的一种表现美的艺术。俗话说“一戳一站一伸手,便知有没有”。所谓“有没有”是指民族民间舞有没有艺术性和规范性,而影响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性和规范性的重要因素是呼吸。民族民间舞蹈不仅是身体动作的艺术,而且是呼吸的艺术,如果没有呼吸的配合,民族民间舞蹈动作会显得呆板,无神且缺乏感染力。
呼吸于民族民间舞蹈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任何一个民族的民间舞蹈都离不开呼吸。呼吸与动作紧密结合,可以改变民族民间舞动作的质感和情感,使其动作显得丰满,更具张力。掌握好呼吸方法,需要我们在平时训练中去体会,在身体运动的过程中去探索,找到呼吸的支点,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从无意识升华为意识,使我们的舞蹈更具感染力,让舞者与观者之间达到心灵上的融合。呼吸是生命的象征,只要有生命存在,就有舞蹈的跃动,民族民间舞蹈因为有了呼吸而充满了活力,呼吸则在民族民间舞蹈中得到升华。由此,可以说:呼吸是民族民间舞蹈的灵魂。
我国的民族民间舞可谓是丰富绚丽、多姿多彩,而不同的民族舞蹈种类其运用的呼吸方式又是各不一样,深层的呼吸方式是每个舞种的特点、核心。我们以一个大家较为熟悉,也是被舞者称做是最难掌握的舞蹈呼吸——朝鲜族舞蹈的呼吸来举例。
朝鲜族舞蹈较之其它各种民间舞是最强调呼吸的训练。在教学中,通常很多的舞种都是以动作划分训练组合,而朝鲜舞则是以“长短”(“长短”是朝鲜民间舞中一个特有名词,包括:节奏、节拍、速度、风格等含义)的不同划分训练组合。每一种“长短”都有其特定的节奏、鼓点、击鼓方式、舞蹈动作,更重要的是还有与其相应的呼吸方法。在动作过程中,舞者的呼吸与“长短”相结合,伴随着“长短”的轻、重、缓、急,气息时顿时沉、时吸时吐,从而展现出朝鲜民间舞独特的风格和韵味。例如:“古戈里长短”准备时先做大的吸气,然后由顿、抻、伸缓缓呼出。呼气后在最弱处开始吸气,直至渐强时,又为下一个大的呼气做准备,如此循环进行。这只是慢节奏“长短”的呼吸方式,再如“安旦”、“扎金古戈里”等快节奏的“长短”,则是以短促,快速的呼吸带动身体的律动而进行表演。从普通观众眼中去看朝鲜舞,可能会认为它虽然动作不是很花哨,但不太能够看懂,而且在动作过程中演员口里还在不停地喊着、动着,孰不知口的喊动,正是演员在借助口中的呼吸去带动身体的律动,强调“长短”的气口。舞者对气息、起伏、力度、强弱的控制,体现了朝鲜族民间舞呼吸方式的独特之处。专业的舞者就十分清楚地知道从何等角度去欣赏朝鲜舞,知道它的风格韵味在哪儿,知道只有学会朝鲜舞的呼吸,才能找到它内在的感觉。
二、呼吸有利于民族民间舞蹈内在节奏的掌握,根据呼吸的特点能更准确的把握民族民间舞蹈不同的风格
掌握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的真正契机是它的节奏,节奏控制着动作变化的速度和力度,掌握着呼吸韵律。“呼吸产生节奏,一呼一吸本身就是节奏,而舞蹈就是夸张的节奏,它起伏张弛,正是由呼吸的夸张形成的。”(杨清华.谈呼吸在舞蹈中的掌握与运用[J].四川戏剧,2007(02))这种节奏的变化赋予了民族民间舞蹈的生命。我们常说用“气”来控制动作的层次和表现力,而这种气的本身就通过呼吸调节节奏的变化。
不同的情绪节奏产生不同的呼吸,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又如呼吸节奏是呼快吸慢,那么产生的舞蹈动作、效果一定是高兴、激动的情绪;相反呼吸断断续续、符点较多,反映的是情绪上抽动与哭泣……由此可见呼吸有利于民族民间舞蹈内在节奏的配合,大大提升了民族民间舞蹈特殊情绪的表现力度。在正确的呼吸下,把握动作的内在力量,使肌肉充分舒张、收缩,动作自然松弛流畅,如在“桃李杯”舞蹈比赛中有一个《野趣》,一位选手对呼吸节奏的处理把握不好,动作较僵硬,不够流畅,胶州秧歌的抻、韧、拧、葳三道弯的风格就不突出,人物形象不够生动、鲜明;同样的舞蹈,上海师范大学的葛敏表演时,呼吸处理十分到位,随着节奏动作抑扬顿挫、对比张弛有序,胶州秧歌的风格展露无遗,一位胶州小姑娘的形象就活脱脱的出现在人们眼前,令人过目难忘,她能达到珍重“身”、“情”并茂的关键就在于她对呼吸节奏的把握,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情感。
又如朝鲜族舞蹈《扇骨》,这一作品(由北京舞蹈学院罗莹表演)以朝鲜族特有的唱句来作为伴奏,演员对抑扬顿挫的节奏掌握、加上与呼吸的配合,完美地运用肢体语言刻画了一位民间老艺术人辛酸苦辣及坎坷人生的心路历程。舞者以呼吸、节奏而动,舞汇间透着柔美和流杨,舞者从动作的界限中脱离出来,弱化了动作的固定性,突出了肢体自然的能动性,呼吸随节奏的张驰给予动作以生命,使舞蹈一气呵成。
世界上各民族民间舞蹈因风格不同,其情绪也就不同,呼吸状态当然就有差异。但它们也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无论哪个民族的舞蹈,要做动作前,首先是先呼吸作为前提条件,即先有呼吸状态,后才有身体的起动。呼吸是动作的原动力,也是展开动作的内在依据,根据呼吸的特点能更准确的把握民族民间舞蹈不同的风格节奏。下面以朝鲜族、傣族、蒙族三种民族民间舞为例来加以分析。
朝鲜族舞蹈的呼吸。朝鲜族舞蹈中表现含蓄、深情的“古格里”节奏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教学“古格里”节奏时,教师首先要训练学生的节奏,即:空达达 空达达 空达达 空达达……(4/3拍XXXXXX)教学中必须按照它规定的节奏进行呼吸训练,“古格里”呼吸特点是均匀而又缓慢,教师要强调呼吸不能太急促,在这种节奏下训练呼吸与身体姿态要强调准备拍时,曲膝准备,在第一个“空达达”的“空”时就深吸气一次,“达达”时做两次连续的轻吸气,要吸得连贯不能断,同时膝盖在吸气带动下向上延伸,一直到膝盖伸直。第二个“空达达”的“空”拍时,呼吸要长吐气一次,“达达”时也做两次连续的轻吐气,使气息慢慢地放出,膝盖在吐气的压力下慢慢弯曲,又回到曲膝的原状态。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朝鲜族的风格特点就显露出来,即在跳舞时,是先做出呼吸状态,后才有动作的启动。
傣族舞蹈的呼吸。傣族舞蹈的基本节奏是:蹦叭叭嘣/蹦叭叭嘣/……(4/2拍XXX X/ XXX X)以教学“走步”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是要强调做动作时,要先呼吸。具体要求是准备拍时,气息先吸到“顶”,左脚随吸气快速伸直膝盖,同时右脚小腿快速勾脚后吸腿,在第一个“彭”节奏时,要强调慢吐气,右后吸腿也慢慢地落地呈并脚,双腿膝盖弯曲,在“巴巴”这两拍时,继续向下慢吐气,双腿也随之向下弯曲,动作要做连贯。在第二个“彭”拍时,再继续做。从傣族舞蹈教学中,我们同样强调傣族舞蹈的呼吸特点,并且呼吸在动作之前,动作是随呼吸而起,这样使我们跳出来的舞才具有内在的韵味。
蒙古族舞蹈的呼吸。蒙古族舞蹈的呼吸特点常常是在重拍吐气,弱拍吸气。以教学“趟步柔臂”为例,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时,要注意蒙古族舞蹈节奏是:咚达达达/咚达达达/……(4/4拍XXXX / XXXX)在“咚”拍时,要长吐气,双脚随吐气把左脚趟开,膝盖外开半蹲,身体下沉,使身体保持平衡,双手交替向上(或向下)柔臂,在“达达达”节奏时,要强调开始吸气,双膝也随吸气慢慢向上伸直双腿,把重心移动在左脚上,双手臂向下(或向上)一节一节地抹完成,再继续做。从蒙古族舞蹈教学中,我们也同样强调蒙古族舞蹈的呼吸特点,也是先有呼吸,后才有动作展开这一规律。
从以上的例举分析不难看出我国不同风格特点的民族舞中,反映出这样一些规律:在不同的情绪舞蹈中,存在着不同的呼吸特点,呼吸的大小、长短、轻重等都是由情绪来决定的,这就使我们的民族舞显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
综上所述,呼吸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不可缺少的,它与舞者的动作和舞蹈表现的情绪紧密相结合,可以改变动作的质感和情感,使动作显得丰满更具张力,使观众更能体会舞蹈中的情绪和内涵。掌握好呼吸方法,需要平时在的训练中去体会,在身体动作的运动过程中去探索,找到呼吸的支点,从而由无意识升华为有意识,使民族民间舞蹈更具感染力,让舞者与观者之间达到心灵上的融合。
【收藏此页】【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