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10-67013680
详解当代舞蹈教学改革三法
时间:2013-06-21 09:36:21 来源:龙源期刊网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舞蹈教学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舞蹈作为动态形象的独门艺术门类,综合融会了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因素。因此,有人称舞蹈是“流动的诗、运动的画、跳动的歌”。我在教学过程中,本着“面向学生,服务社会”的宗旨,强调舞蹈教学的艺术性、实用性。我教的学生是从小开始进行教育,学员小,对舞蹈认识、理解肤浅,许多学生没有跳过舞。根据这种情况,笔者在舞蹈课中尝试运用“三段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实践,充分验证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观察、模仿、想象、表现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提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合理安排教学结构,不断地改革、完善教学方法,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美国现代教育理论家费茨和波斯纳把侧重身体运动与动作协调能力的获得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系阶段和自动化阶段。我们把这种教学方法简称为“三段式”教学法。在认知阶段,学习者的主要任务是理解任务及其要求,学会必须做出的反应。学会辨别标志每一个动作开始的外部线索,并知道以怎样的顺序做出反应。联系阶段是费茨和波斯纳提出的运动技能学习的第二个阶段。学习者的主要任务是学会将适当的身体运动反应与适当的刺激联系起来,并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作出适当的反应。还必须排除以往的经验带来的干扰,将一系列单一的动作反应组合成整体。自动化阶段是运动技能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运动技能变得越来越精确流畅,并达到自动化。动作可逐步由学习者大脑的较低中枢控制,不再需要考虑下一步做什么。熟练动作一旦引发,即会自动和迅速地完成,不再需要中间线索,并且逐渐变得很少受其他活动的干扰。

现在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特殊的情境下进行的活动。舞蹈是人的一种情感表现,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进行新课之前,先请同学做准备活动,这种从事某一特定活动之前进行的中性活动,所产生的一种是该项活动成绩和效率提高的现象,我们称它为准备动作效应,目前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学校,对舞蹈、音乐的感受能力、鉴赏力不同。如果直接进入新课,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缺乏兴趣,而且也不能够很好地掌握新内容。这样,笔者在新课开始部分都给学生播放一段小音乐,然后请课代表在前面领做。要求所做的动作必须遵循运动规律,如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等原则,或与本节课有关的内容。广泛的肌肉运动,不仅使同学们的韧带变得松弛了,动作也更加协调,更主要的是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她们强烈的求知欲,丰富了她们的舞蹈素材,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下面,我将“三段式”教学法在舞蹈课中的具体应用介绍给大家。在进行新课前,首先请学生带着思考问题去观看舞蹈录像《小小巡逻兵》。这种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改变了过去只是讲解的教学模式,充分动用多种感官,如视觉、听觉、运动觉等,使学生在欣赏舞蹈的同时,对儿童舞蹈《小小巡逻兵》有了整体认识,为下一步学习新课作了较好的铺垫。在分析舞蹈风格特点,强调民族性、儿童性、艺术性、表现性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明确蒙古族是中华大家庭56个民族之一。他们勤劳、豪爽、不畏艰险的品格形成了蒙古族舞蹈热情、彪悍有力的风格特点。强调我们不仅学习蒙古族舞蹈,还要学习蒙古族人民的优秀品质,为民族团结做出积极贡献。通过欣赏和分析,学生对这个舞蹈风格和舞蹈动作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因此,书面和言语指导以及适当的演示练习对认知阶段的学习非常重要。

联系阶段主要是新课部分。我把这个阶段分成两部分:一是新课动作学习,二是新课练习。在第一部分,采用镜面示范和同向示范两种教学法。教学第一步骤是教主要动作时,先把这个动作拆成两小部分。首先学习手臂动作,掌握熟练后学习脚下舞步,最后把手、脚动作配合起来完整练习,经过几遍之后请一名动作错误比较突出的同学做示范。通过这名同学的反馈,及时地对不规范的动作予以纠正。另外,还用录像片展示难点动作的分解过程,加大对难点动作的突破力度。这样做不仅利于学生接受,而且也节省了练习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二部分是练习部分。练习是对同一学习的重复感知或重复尝试,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在练习的分配形式上下工夫。主要采用分散练习和集中练习。在集中练习中,先用口令领学生进行动作组合练习,这样在动作串联组合时,学生便于记忆掌握。熟练后再让课代表随音乐领做练习。在这段练习中,需要老师的语言提示,因为此时学生还不能够达到自动化,还离不开老师的辅助。

一般而言,重复的次数越久效果越好。但不知结果的机械重复却不能促进学习。那么适当的集中练习过后必须给学生分散练习的时间,因为结合回忆的练习比单纯的重复效果更好。在分散练习中学生可以反复思考动作进行的过程,而且教师的循环指导也会及时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也为学生互教互学创设了条件,为达到自动化阶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学生已基本达到自动化阶段。她们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把《小小巡逻兵》完整地跳一遍。此时,请一组同学表演,其余同学注意观察她们在表演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然后请一名同学点评。这样做即使是很细微的错误,学生也能够观察到,并指出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表演发现学生在动作熟练程度上已达到标准,但在舞蹈韵律及表现力等方面还有些欠缺。这样,让他们再观察一遍录像,进而找出并改正自身存在的不足。最后集体再表演一次,进一步强化记忆。

新课结束后是放松练习,目的是使过于紧张的肌肉松弛下来,缓冲一下兴奋的情绪,为其他学科课堂教学作准备。课堂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课堂总结,学生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难点动作又进行了一次回顾,增强了记忆,给课堂教学画上了圆满的一笔。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更主要的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舞蹈的学科特点以及学生认知规律,适当的运用了“三段式”教学法,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学习效率。实践证明,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活动,必须结合教育对象的特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找准两者的切入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今后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同时为培养跨世纪的合格的学员作出贡献。

收藏此页】【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