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需要通过一种载体来表现,并让人去接受、传承、挖掘、丰富。人们在想起一个地方、一个民族时,往往会首先想起这些载体。比如我们想起丽江,就想起活生生的东巴文字,就会想起来源于民间自娱自乐的文化精品“纳西古乐”、“东巴乐舞”想起《印象丽江》,这些都是丽江独有的文化,因为独有,就具备了竞争力,文化之手不仅将封闭的“纳西王国”变成“世界的丽江”推向了世界,也促进了丽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这证明了文化就是生产力,就是经济效益。佤族是我国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佤族文化形态齐全,特点鲜明。佤族是一个纯朴、热情、奔放的民族,千百年来,佤族人民在佤山这片热土上,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民族文化。他们粗犷豪放的性格,再加上阿佤人会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的血性,手能舞蹈、足能舞蹈、连头发也能舞蹈。歌舞便理所当然地成了佤文化表现形式的载体之一。
是中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是中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其佤族人口占全县人口近9成,占中国佤族总人口的4成以上,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佤乡和世界佤文化之都。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由于社会形态问题,及过去长期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使的佤文化保存较好,是当之无愧的佤文化发祥地和佤文化荟萃之地。在佤族传统的祭祀、生活、生产劳动中形成的13种民间舞蹈如“木鼓舞”、“甩发舞”、“蜂捅鼓舞”、“刀舞”等,其主要特征是:下肢动作复杂,舞步变化大,双跺单踢、一步跺、三步跺、三步一踢、一步踢、撩腿按地等,这些特征形成了整个佤族民间舞蹈力度强、豪放、粗犷、古朴浑厚的风格。“佤族的原生态舞蹈,不是简单的原始舞蹈或民族舞蹈,也不是一种简单舞蹈动作的堆加或形式上的传习,而是一种整体生命状态的呈现方式。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人需要同天地、万物及神灵沟通,而舞蹈就是人与万物沟通的唯一方式。舞蹈不是表演而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这些生活中的舞蹈不是为了舞台表演而人为创编的,它因为其深厚的渊源已经成为社会生活内容,其中的某些仪式性的含义已经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这种舞蹈的服装、舞具都有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并具有一定的远古含义。这种原生态的舞蹈完全体现了生命的自然性,佤族舞蹈是民间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一个部分,它作为人类活动的内容存在于大众之中的,它以民间生活为基础,用舞蹈的方式表达生活的需求。佤族舞蹈是一种流传久远,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及心理影响极深的一种民俗现象。当征服与支配自然界的强烈愿望,因手段的缺乏而难以实现的时候,盛大的仪式舞蹈就开始了。他们通过这种仪式舞蹈强烈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价值,意识到自身与群体的巨大潜在能动性。佤族的原生态舞蹈如同一本活得历史画卷,向人们讲诉着原始先民的生活方式,体现他们对神灵、对生命的崇敬。舞者动作的内涵、舞蹈的内、舞蹈所表达的信仰、以及舞具的神圣含义和它的活化石作用,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佤族原生态舞蹈,其呈现过程是表演艺术;舞蹈的特定时间、空间与内涵体现了岁时节日民俗与人生仪礼;而舞蹈的服装和特定用具又和相关的特殊制作加工工艺技术密切相关。所以,佤族的原生态舞蹈无疑是一种非常稀有的艺术形式。这种舞蹈是舞者世世代代从先祖那里继承下来的,具有生命的活力,是可以不断发展的活态文化艺术品。”
“木鼓舞”完整的体现了佤族对神器“木鼓”的崇拜,把“做木鼓”、“拉木鼓”、“敲木鼓”、“祭木鼓”等一系列过程作为舞蹈场景表现出来,跳“木鼓舞”就是为了祈求人丁兴旺、驱病消灾。把民族独有的祭祀方式搬上舞台,这样的舞蹈具有佤族特色,具有地域特色和不可复制性。“木鼓舞”是佤族民间最具凝聚力、最原始古朴、粗犷豪放、震撼人心、激情飞扬的舞蹈,是佤族史前民间舞蹈的典型代表,是难能可贵的原始舞蹈遗存,是佤族传统歌舞艺术的源泉;是佤族历史文化的象征,是佤文化的代表。2006年5月《佤族木鼓舞》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甩发舞”是佤族妇女自娱性舞蹈,为佤族独创和独有,具有独特的文化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甩发舞”源自生活,是佤族姑娘热爱生活的真实写照。“甩发舞”代表佤族的特征,是佤族风俗文化演变的一种现象。如今,“甩发舞”已由民间女青年休闲娱乐舞蹈变为佤文化品牌,成为一种反映佤族灿烂历史文化,反映阿佤人民对美好生活执著追求的民族文化艺术。它让世界认识了一个用头发跳舞的民族,用心灵唱歌的民族,创造了人类艺术史上独具魅力的舞蹈精品。“甩发舞”对研究和开发佤文化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2006年5月《佤族甩发舞》被云南省政府审批公布为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992年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开幕,佤山木鼓第一次走出大山进驻省城。1996年,法国蒙多瓦市市长普鲁先生在昆明第一次看到佤山歌舞团演出的佤族《木鼓舞》后深受感动,便通过省文化厅发出邀请访法。1998年司岗里艺术团被邀请到新加坡,进行为期20天的国际民间文化交流演出。2000年7月,受到兼任法国第二十八届西奥夫国际民间艺术节组委会主席的蒙多瓦市市长普鲁先生的邀请,当时任佤山歌舞团团长的岩嘎率佤山歌舞团参加了中国赴法民间艺术代表团,参加了为期56天的国际民间艺术节。在52天的演出中,他们在法国南部蒙多瓦、蒙地涅克、蒙尔丹、圣马罗、布里岗5个城市进行艺术表演,共演出60场。据岩嘎回忆,当时,艺术团每到一个城市都要举行表演游行,每次游行都会吸引许多年轻人和孩子来签名留言,表示他们非常喜欢中国和佤族歌舞。离开法国前,佤山歌舞团在蒙多瓦市举行了告别演出,观众的情绪十分激动。演出结束后,掌声经久不息,演员3次出来谢幕,后来就干脆直接到台下和观众们热烈拥抱,合影留念。现在岩嘎回想起这些,仍然激情难抑。2007年在“临沧茶文化博览会”开幕式上,大型广场文艺表演节目《临茶印象》中的“千人甩发舞”,以其整齐的队伍、演员阵容的磅礴气势,疯狂的头发舞蹈,优美的舞姿荣获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奖牌。被国内多家媒体争相报道。“甩发舞”为自己,也为宣传它的故乡——“君临天下的茶都、沧海桑田的佤乡、茶马古道的重镇、人类最后的秘境临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那时起,“甩发舞”更是享誉全国,享誉海内外。
随着社会对发展职业教育需求的不断提升,艺术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类别也在我国各地发展起来。在我省这样一个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地方,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处于科技知识贫乏、生活环境艰苦、生产条件相对落后的现状中。建立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艺术职业教育体系,运用当地少数民族艺术资源的区域优势优化当地的艺术职业教育,使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职业教育体现当地区域特性,那它才有存在的价值,才能可持续发展下去。前面说过职业教育的特色,那要办出职业教育特色,首先要努力追求特色;要发扬优势,形成特色;要勇于创新,创出特色;要持之以恒,提升特色。职中正是看到了当地佤族舞蹈资源的优势地位而开设了佤族舞蹈暨佤文化人才培养专业。
在师资和生源方面,职中没有专业舞蹈院校毕业的舞蹈老师,要开设传统的、正规专业的舞蹈课程是比较困难的,但有一批像佤族舞蹈家——岩嘎老师这样的优秀佤族原生态舞蹈表演艺术人才,他们有的是原汁原味的佤文化传承,他们有最真实最热烈的阿佤精神,他们的舞蹈动作粗犷、豪放而具有原始古朴的风格,他们表演的佤族舞蹈就是佤文化最好的表现形式和载体。开设佤族舞蹈暨佤文化人才培养专业,他们会是最好最合适的老师。再说说职中的生源,学生都是村村寨寨里走出来的农家子弟,基础知识较薄弱,但他们由于生长在阿佤之乡这样的环境里造就了他们会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的血性,手能舞蹈、足能舞蹈、连头发也能舞蹈。有这样优秀的师资、生源为佤族舞蹈暨佤文化人才培养专业的开设提供了基础。
佤文化资源是唯一在国内外有比较优势的资源,也是区别于其它地方的区域特色资源。所处我国西南边陲,佤族在历史上是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佤族聚居地至今仍基础设施滞后,经济较为落后。的优势在原生态,无论是佤文化还是自然资源。的旅游文化产业的灵魂是独树一帜的佤文化,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由于社会形态的问题,及过去长期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使的佤文化保存较好,是当之无愧的佤文化发祥地和佤文化荟萃之地。千百年来,佤族人民在佤山这片热土上,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民族文化。这里有人类童年的艺术——崖画、与天对话的神器——佤族木鼓、藏在头发里的爱情——佤族特色舞蹈“甩发舞”、中国最后一个部落——翁丁、燃烧激情的东方狂欢节——摸你黑。这么具有区域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为佤族舞蹈暨佤文化人才培养专业的开设提供了文化资源优势。
旅游产业已具备了相当的基础这使佤族舞蹈资源蕴含着巨大能量。当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内涵、古老历史沉淀、具备无可替代性的地方知名度提高后,这个地方的旅游业会相继火起来,这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会提升一个层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旅游资源异常丰富,在全县24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各类景区景点119个。其中,人文类45个,自然类74个。目前通过申报并颁布的国家级旅游资源已达7个,其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个,自然保护区一个,风景名胜区1个。即便在云南这样的旅游大省,如此丰富多彩、组合良好的旅游资源也是不多见的。旅游已步入发展快车道,2000年到2005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66.2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8480.22万元。而仅去年一年,接待海内外游客已近3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287.35万元,收入超过过去5年的总和。旅游已进入云南旅游省级层面二次创业的规划建设范围,高等级公路和旅游机场的建设已提上日程,很多旅游建设项目如司岗里溶洞群、天坑群、司岗里大剧院、佤族文化园等,已在紧锣密鼓的进行。旅游产业的大力发展势必会推动旅游服务业、旅游文化业的发展和城镇建设、民族艺术交流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在这样民族资源大气候的环境下,需要一大批掌握佤族文化、历史、传说、习俗、歌舞知识和旅游知识的佤文化人才。所以说旅游产业的发展为佤族舞蹈暨佤文化人才培养专业的开设提供了市场导向。
综上所述,佤族自治县的艺术职业教育要具有佤族特色要具有地方区域特色,要本着发挥佤族文化和自然资源原生态的优势,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民族艺术文化氛围;为旅游服务行业提供佤文化人才资源保;为旅游景点村寨部落培养佤文化骨干人才为艺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只有具备了佤文化特色的艺术职业教育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才能办出地方特色。可见,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职业教育要具有民族区域特色才能为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包括行业建设服务;才能更好地为人的就业服务;才能和市场特别是劳动力市场最密切直接地联系在一起,也才能真正体现职业教育地方性与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等三个方面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