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艺术教育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之中,高师舞蹈教育也不例外,而传统的舞蹈教学,如“教师死教、学生苦学”的模式正在受到多方的批评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倡导在舞蹈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全面发展新型的舞蹈教学模式,已逐渐成为广大舞蹈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研究性学习这一新型学习理论,因其以学生主体发展为基本点,凸显学生学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个性和谐自然的发展。探讨舞蹈教学过程中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与价值、操作措施及相应的评价方式,对新型的舞蹈教学体系的建立,不无裨益。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校或课外学习过程中,通过课题选择,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我研究和探索的一种方式。它体现在舞蹈课堂教学和课余练习的整个过程中,是以小组进行课选、自我体验学习成果、主动创新学习、逐步提高舞蹈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
研究性学习的环节及实施
舞蹈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是当代舞蹈教育中的崭新课题,在目前尚无具体的和可以遵循的操作模式,对舞蹈教学尤其如此。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的分析,结合舞蹈教学的特点,笔者认为应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的问题。
1、备课。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已经由课堂的绝对主宰者变成了学生探究过程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其作用也由外显性和带有约束性的特点向隐含的、以释放学生为主的特色转化。首先,就备课形式来说,要将传统的只见物、不见人的方式转变到“备知识、备技能、更要备人”的理念上来,要充分了解被教育者的知识、背景及个性特点,要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知识源,他们独特的认知方式、人格特征,都蕴藏着巨大的可开发性和自身发展的潜能,并在备课阶段为这一潜能的自由、充分发挥做好充分准备。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备自己”,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心理,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也是学习过程中一个生动、能动的主体,是和学生一起的探究者,从而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二,就备课内容而言,应具有广泛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自由选题,教师不能因自身对其陌生而轻易加以否定,而是应该拓展备课内容,完善自身的知识缺陷,为相关课题的指导做好准备。对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课题,教师也不应以自己的好恶或擅长来硬性确定选题范围并迫使学生遵循,而是不断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和带有创新性地选择课题,根据这些选题不断调整自己备课的方向,扩大备课的范围。备课的动态性则是指教师备课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学生探究活动的不断深入、新问题的不断出现而持乐观进取的态度,使备课始终处于永动不息的发展探寻之中。
2、引导。严格意义上讲,教师的引导贯穿整个研究性学习之中,本文强调的“引导”着重是指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学生课题选定之后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发动过程。这一阶段教师要结合所选课题,以通俗易懂的实例为依托,介绍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有益于探究工作开展的方法,并可在必要时为学生增设特别讲座,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探究。探究活动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学生充分发挥合作力量、提高素养的最为有效的阶段。这一过程中,教师已从主导者变成了学生活动的密切观察者和适时引导者。探究活动主要以课题小组的方式进行,一般以5—6人为宜,有时可根据课题内容和项目不同适当调整,采取自愿结合、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原则进行。依据实际选题,每小组要制订出研究方案,它包括: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问题、步骤、程序和预期效果等。研究方案确定后,可以与教师进行交流,必要时可请老师出面协调关系。根据研究方案及相应的分工,学生可通过查资料、问卷、座谈、实战演练等各种方式和方法来收集信息,并及时交流、探讨,以便调整研究计划和二作分工。资料收集完成之后,研究小组就要将收集到的信息及时加工处理,去粗存精,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和总结,概括出课题的结论或提出建议。
4、成果展示。对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探究而得到的成果,要选出一部分在适当时机予以展示(主要是新学到的舞蹈动作和创编方法等)。对以理论研究为主的研究成果,教师可通过班会、小型论文报告会的方式进行展示,也可以调查报告及多媒体方式等展示,形式不拘一格,完全由学生自行确定,这时教师尽可能减少干预。对以技术研究为主的课题,教师可通过组织小型比赛、舞台展示等方式进行,对学生的成果,教师应尽可能地予以肯定,以使学生在经历了多方面的探索之后能够看到自己阶段性的成果,从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使新一轮的探究有了更强的驱动力。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所谓评价,它体现了评价者对价值客体的态度。传统的舞蹈教学评价过分依据技能知识这一价值客体而忽略了更为鲜活的人的因素,并因此而建立了以技能知识的掌握与否为衡量教学效果的“唯技术、唯结果”的评价体系。教师不论学生的起点如何,以“一刀切”的结果来判断学生的方法,人为地异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也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上有好多时候被我们贴上“差生”标签的学生,往往同样具有某些优秀品质,只不过由于某些先天的条件、早期的学习背景或其他原因而难以在短期内达到考试所要求的水准罢了。
研究性学习倡导学生个性的张扬,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而传统的舞蹈教学评价显然不能满足当今舞蹈教学的这些需要。因此,建立起凸显学生主体性的、能够有效提高研究性学习质量的评价模式,是现代舞蹈教学无法回避的课题。
笔者认为:新型的舞蹈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还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评价的目标定位上,应更加关注和发展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品质及潜力,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引导学生学习品质的自然发展和学习潜力的自由张扬。评价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而不是以结果来界定学生,为其贴上优、良、中、差的标签。因此舞蹈教学的评价不再是对学生终结性的评价而更应该是被赋予“发展建议”的意蕴。二是要处理好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关系。既要注意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肯定,以激发学生的愉悦感、成就感和自信心,提高他们的热情,以使研究性学习过程保持积极探究的良性状态,更关注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进取心、求知欲以及研究能力的提高和舞蹈良好品质的培养,使评价过程贯穿整个探究过程。三是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摒弃僵化的评价标准,不求结论的标准化、唯一化,而是针对不同的课题、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使每一项研究的意义、每一个学生的舞蹈才华都能有获得肯定的机会。
对处于改革中的舞蹈教学而言,研究性学习无疑是一种崭新的和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普及与推广,必将为高师舞蹈教学创造出更加有利的新局面。
【收藏此页】【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