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10-67013680
蒙古舞原生态风格的保持和教学方式的改进
时间:2013-09-05 10:12:22 来源:艺苑舞蹈网
蒙古舞作为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在这种大背景下保持蒙古舞的原生态风格,是民族文化研究者和民族舞蹈工作者的重大课题。保存蒙古舞的原生态风格,我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科学地改进蒙古舞的教学方式。
一、推广拉班的舞谱记录法和头川昭子的图表记录法,科学地认识蒙古舞的空间原理及其情感因素
任何民间舞,包括蒙古舞都有自身客观运动的法则。在民间舞、蒙古舞教学中应引进和推广拉班的舞谱记录法和头川昭子的图表记录法。用拉班的舞谱记录法和头川昭子的图表记录法(参见笔者《关于蒙古舞的原生态风格及其记录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绘制蒙古舞舞谱,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资金,以及舞蹈理论家、教育工作者、技术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它所带来的成果是巨大的,这本身就是一项改革。只有在充分理解蒙古舞的空间原理、人体自身的运动空间原理、蒙古舞的“空间形成法则”、蒙古舞的动态、情感等因素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把握蒙古舞的内涵,认识蒙古舞原生态风格的价值和意义,科学地培养学生的认识、领悟能力。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风土教育,实现兴趣教学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是每一位老师都强调的。笔者认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包括教学与生活体验相结合,教学与舞蹈理论相结合(包括舞谱记录等),教学与表演相结合。如上所述,民族民间舞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其民族性,而民族性与该民族的居住环境、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信仰、价值观念等密切相关。只躲在校园里,将蒙古舞的原生态风格束之楼阁,则势必造成原生态风格的落伍。站在草原上,才能体会到蒙古舞站姿的意义。看到万马奔腾,才能理解蒙古舞的节奏。挤奶、拎奶桶,欣赏雄鹰翱翔,才会明白手指变化、手臂翻动的奥妙。一个新创作的以表现马为主题的舞蹈,若创作者、演员,没有去过草原,没有亲自体验过游牧生活,甚至连马都没有骑过,那么,这样的作品自然会失去其灵魂。深入民间,进行风土教育是舞蹈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民族舞蹈教育更是如此。由此,才会提高学生的兴趣,加强对作品、对原生态风格的理解。
三、注重民间(蒙古)舞教学中的理论教育,加深学生对蒙古舞原生态风格价值的认识
这与蒙古舞教学自身对学生文化素质、理论修养的培育问题有关。文化素质、理论修养的提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迄今为止该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笔者不得不再次提出该问题,在此,我想强调的一点是,除了文化课之外,民间(蒙古)舞教学自身也应承担起培养、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理论修养的责任。一般人们普遍认为,学生文化素质跟不上去,主要是文化课没有学好,把责任全部推到文化课上。其实,专业教学本身就包含着对学生理论修养的培育问题。
怎样在民间舞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加深学生对蒙古舞原生态风格价值的认识呢。笔者认为,这与上述第一个问题直接相关。蒙古舞教学中对蒙古舞空间原理的讲解,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将老师讲解的原生态风格用舞谱(拉班舞谱记录法)及图表(头川昭子图表记录法)记录下来,同时,学生还需将自己及他人练习中的动作用舞谱及图表记录下来,再由学生自己对3种舞谱(老师讲解的原生态风格之舞谱,自己对自身舞蹈动作、运动方向之记录,他人为自己记录的舞谱)进行对比,发现其中的差异,从而正确认识蒙古舞的原生态风格及自身的不足。而这本身就是一种理论训练。
此外,阅读蒙古古典文学作品,学习传统蒙古族音乐文化等相关的艺术形式,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理论修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如阅读《蒙古秘史》、史诗《江格尔》、《格斯尔》等,对于正确理解蒙古舞的原生态风格的精神底蕴是至关重要的,但我们在这一点上做的远远不够。
四、蒙古舞教学中对群体与个人协调关系的重新搭配
传统蒙古舞本身就极为重视群舞,如鄂尔多斯的筷子舞、科尔沁的安代舞等都是群舞,不少原生态风格本身就具有群体性。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不仅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有益,而且,对民间舞原生态风格的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往民间舞教学中,每一个学生的位置总是固定不变的。在教学、排练中如此,在演出、比赛中依旧如此。一个学生难以正确了解另一个学生所处的位置的特点,优秀的学生只知道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也看不到其他同学所展示的空间和魅力,成绩稍差一些的学生发现不到自身所处空间的优点。而一些传统民间舞的魅力就在于其群体性,某些原生态风格也只有通过群体的努力,才会表现得更为突出,如蒙古舞中传统的律动特点便是如此。因此,在某些教学阶段,应该安排让学生尝试不同的位置,体会不同空问所展现的价值,这样才能全面领悟蒙古舞的原生态风格。
五、原生态风格的保存与创造性能力培养的辩证关系
要想有效、科学地保存蒙古舞原生态风格,那么,在蒙古舞教学中还必须注重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问题。原生态风格的保存,并不等于固守陈规。有不少人认为,民族民间舞的特长便在于其独自的风格和民族性上,因此,在教学中只重视传统动作的训练,教学方式几十年不变,忽视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甚至对民族民间舞的创新提出异议。其实,这种观点很肤浅,原生态风格的保存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并不相悖。民族舞蹈除了与民族的聚居地、气候等自然条件,信仰、宗教等传统习俗密切相关外,还与音乐、民间文学等相关民族艺术形式以及民族的迁移、社会环境的变化等密切相关。特别在社会环境和民族民间音乐等相关艺术形式发生了相当大变化的情况下,难以想象,民间舞、原生态风格若停滞不前,那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试问,《燕舞》、《捣茶舞》、《蒙古人》等,哪一个没有创新的成分呢?而这些创新并没有否定蒙古舞的原生态风格。而且,事实上,中国的某些新编现代舞、新编民间舞都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蒙古舞的某些长处,譬如对手势的重视、对马步的发挥等。在某些新编现代舞及其他民族的民间舞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蒙古舞的影子。若想使民间舞在新的环境下得到科学的发展,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问题就会突显出来。而创造性能力应该是建立在民族根基基础之上的,脱离民族根基的“创造性”,只能导致原生态风格的丧失。
任何民族的民间舞蹈都蕴含着自身独特的文化气息和精神底蕴。诚然,时代在变,人们的思维观念、审美要求也在变。只有立足于时代,从教学意识、方法、理论、实践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才能使舞蹈教学得到全方位的提高,才能使蒙古舞的原生态风格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光彩。

收藏此页】【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