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舞蹈让孩子们在互动中寻找快乐
小班幼儿刚开学时还比较依赖父母,离不开父母,不愿与其他小朋友沟通,显得非常孤独。在一次偶尔的音乐活动中,老师的舞蹈动作,忽然间吸引了孩子的眼球,他们那专注的眼神使老师意外的发现我们的孩子喜欢音乐,更喜欢那夸张的舞蹈动作,它让那些内向的孩子变得活泼开朗富有朝气;让那些好动的孩子能够找到兴趣的焦点;还有为一些爱表现的孩子创设了展示的平台。在孩子们的启发下,我在主题活动背景下,结合本班幼儿的特点设计了舞蹈《我爱我的幼儿园》:老师有意识地将节奏明快、孩子们喜欢的音乐,编成了能让孩子们互动的集体舞,让孩子在寻找朋友并与朋友共舞的形式中,用肢体语言去与同伴进行交流。孩子们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情绪得到了释放,孩子们在互动的眼神、肢体动作的接触中绽放了笑容,展示了优美的舞姿,分享着彼此的快乐。请看下面一段孩子们在集体舞中的表现。
录像中的孩子跳得那么的投入,此时此刻,我们的孩子似乎忘记了焦虑、忘记了孤独,与同伴打成一片。
二、舞蹈让孩子们在趣味中寻找快乐
小班孩子青睐并喜欢模仿有趣的事物,通过对孩子的观察,我了解到孩子对小动物较为熟悉,也喜欢模仿小动物的一些动作。捕捉到孩子的这一兴趣点后,我有意识地让幼儿从初步简单地模仿孩子们熟悉与喜欢的小动物入手。如:《两只老虎》、《一只小花狗》等。让幼儿在音乐中表现动物的特征:小老虎那张牙舞爪凶猛的样子,小花狗那摆动着大耳朵机灵的样子。孩子们那夸张逼真的模仿,时时会吸引同伴,并迎来孩子们的笑声。同时教师还会尽量地选择一些有故事情节的内容让孩子理解并尝试用动作表现,在动作的设计上要有一定的情趣。如果一味的强调某种正规的动作,这会影响他们学习兴趣,稍加点情趣,效果就不一样。如在创编《小老鼠上灯台》这个舞蹈时,将小老鼠爬上灯台东张西望偷油吃的样子加上叽里咕噜滚下来摔到在地很疼的样子,表演得淋漓尽致,形象到极点。孩子们快乐地模仿与表现,显而易见他们已感受到舞蹈中的趣味性,并喜欢上了这个舞蹈了。
三、舞蹈让孩子们在发挥想象与创造中寻求快乐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不能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要给他们一定的空间,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去参与、去发挥。创编舞蹈也一样,让他们参与进来,有了孩子们的想法,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孩子们的创造性,积极性也有了用武之地。例如:《拍手点头》,可先教幼儿思考:“我们的小手还能做什么?”当幼儿讲出拍手洗脸、拍手提篮子、拍手画图画、拍手开汽车等具体内容后,大家就可以随律动音乐,创造性地做他们各自想出的动作。又如:孩子在《有趣的棉花糖》这一活动中,当孩子们唱到了“棉花糖,棉花糖,我是一块棉花糖,变变变、变变变、变出小兔来 ”,棉花糖还可以变什么呢?在教师引发提示下孩子们开始展开自己的想象,他们联想到了自己喜欢的小熊、小猫、汽车、皮球等等,孩子们的想象超乎预料。接着孩子们将想出的各种事物进行模仿表演,此时孩子们的成就感难以形容,教师借机设计了舞蹈游戏《小小魔术师》,让孩子在游戏中充分的将自己的满足感得到更好地发挥。舞蹈能给幼儿一个自由发展、想象、创造的空间。舞蹈能使幼儿在这自由的空间里寻求快乐。
四、舞蹈让孩子们在自信中寻求快乐
在班中会有一些孩子由于缺乏自信,而时常表现为不敢举手回答、不敢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然而孩子不说并不等于她不知、孩子不表演并不等于她不会表演,只不过她缺少的是其他孩子拥有的自信。贝贝小朋友刚来园时就是一位情绪急躁、缺乏自信的孩子,而如今的她又变得怎样呢?让我们一起看看吧:刚开始时,她很喜欢跳舞,但她也像有些孩子一样很难跨出这一步。在老师多次的鼓励及同伴的带动下,贝贝从不愿意表演发展到了像小老师一样地能带动其他伙伴一同表演,如今的她每当听到音乐声响起时,都会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在她的感染下许多孩子都喜欢上了舞蹈并也因此有了自信,愿意在班级集体与其他各项活动中表现自己,感受到了自信的快乐。
以上所述,幼儿舞蹈一般都是欢快、活泼的,学习过程是愉快的。不仅四肢和智力同时得到了发展;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也有了极大的发挥:无论从身体或心理方面都得到了收获。愉悦的舞蹈教育还使幼儿情感得以释放,情绪得以发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培养幼儿不惧困难、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在学龄前幼儿还没有学习的负担和压力时,对他们开展一些正确适量的舞蹈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应当把握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内容和方法,引导幼儿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舞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收藏此页】【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