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行业老大李宁公司在电商网站上19元起价甩卖运动鞋服的同时,也正在甩掉自己苦心经营的品牌。
9月17日,《中国企业报》一篇以《李宁半年关闭410家门店 过度甩货伤及品牌形象》为题的报道,相继被腾讯、新浪、凤凰网、南都网、人民网等多家网络媒体转载。这篇报道指出,为消化库存,李宁公司选择低价清仓,通过电子商务和线下大力度的打折促销,就连不少新品一上市就大打折扣。此举虽然短期提升了销量,却让苦心经营23年的品牌遭遇低端化的风险。
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观察,自2012年底至今,李宁公司可谓舆情不断,除公司财务报告上的数据惨淡外,公司CEO张志勇辞职,灵魂人物李宁复出再次操刀,巨资签约NBA球星韦德等事件,都曾引发大范围的争议。这次《中国企业报》的报道中提及的“半年关店410家”、“高库存致业绩下滑”等问题,也是近一个月以来,媒体针对李宁公司的相关报道中,必提的话题。
李宁的关店举措和促销甩卖,被认为是李宁在“渠道复兴之路”上的“壮士断腕”,有媒体报道认为,此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理由是李宁的中报业绩好于市场预期,其库存总额降低逾30%。但是,这些举措在业内人士看来,却可能对李宁原有的品牌形象造成难以修复的伤害,使“高富帅”摇身变为“穷屌丝”。
微博上,有人曾评论道:“李宁通过凡客清理库存,短时间是爽了,可长远来看,伤害了品牌,谁会去高价再买李宁当季商品?你穿着李宁上街,大家肯定会说,看是10块买的吧。”也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品牌的短视和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运行环境密切相关,企业犹如这个社会人工饲养的速成肉鸡,催生眼前利益的同时失去的是长期的、根本的内在价值。中国品牌大部分成不了世界名牌,夭折的也不在少数。”
事实如此,不唯李宁,整个行业都是一片愁云惨雾,都面临宏观经济下行的拖累和时尚品牌对市场的吞噬。有媒体统计,今年上半年李宁、安踏等国内六大知名运动品牌日均关店12家,而存货却仅降8%。就连全球体育巨头耐克也不见好,据其2013财年中报显示,其在华的营收同比下滑5%,系其六大销售区域中唯一没有增长的区域。《中国企业家》杂志一篇关于李宁的封面报道指出,中国整个体育服装品牌“打折清库存”、“关店潮来袭”、“订单额下滑”等现象是企业库存高企、品牌塑造缺失、与电商融合不适等问题的表征。
在资本市场上,李宁公司的表现同样凄惨。2008年奥运后一段时间李宁公司曾风光无限。顶峰时期,李宁公司曾欲走国际品牌路线,却被低迷的国际宏观经济逼回国内。而面对国内竞争激烈的中低端市场,创新乏力的李宁业绩遭遇“滑铁卢”,到2010年即风光不再,而业绩颓势不减,连年下滑,今年上半年亏损达1.84亿元。李宁股票从2010年至今,已从最高价跌去逾八成。根据雪球网综合评级显示,有8份研究报告将李宁评为“卖出”。李宁在电商平台吐血甩货,其股票在资本市场上,是否也会遭投资者“甩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