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10-67013680
舞蹈教育不能精英化
时间:2008-03-21 15:31:04 来源:
今天的中国已是一个舞蹈大国,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不过,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的舞蹈教育的发展却正在向精英化靠拢。许多剧目曲高和寡,忽视了舞蹈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一部分,忽视了舞蹈的素质教育功能。

舞蹈的精英化必然会带来诸多问题,伴随着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问题及其衍生的矛盾也将会越来越突出,比如: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大量的退役演员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面狭窄,但同时社会上(包括越来越多的大中小学)却找不到合适的舞蹈教师。

所谓“精英化”,也导致与电影、音乐、美术等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舞蹈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精品并不多,并且使得舞蹈的演出市场事实上并不存在。许多舞蹈演出看上去热热闹闹,但仔细调查,演员和观众其实都是同一群人在那儿自娱自乐,而大量的专业团体以及数量众多的从业人员自己养不活自己。

事实上,舞蹈艺术需要有专业化的分工。在舞蹈普及以及市场发展得比较好的美国和德国,政府也会对一些好的舞团作必要的资助。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在抓职业建设的同时,忽视了普及舞蹈的跟进。没有普及的发展必然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没有群众基础,精英化和专业化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对普及舞蹈的重视不仅是一个以民为本、提高全民素质的问题,它也关系到职业舞蹈能否持续、健康发展。舞蹈的正常发展应该像是一个正的“金字塔”:职业舞蹈是“塔尖”,普及舞蹈是“塔基”,塔基越厚实、广博,塔尖才能越高耸、稳固。职业化应该是普及化的自然延续,只抓舞蹈的职业化以及舞蹈教育的精英化,就会人为地分出一个“圈内”和“圈外”来——圈外的人想进进不来,圈内人的路也会越走越窄。

因此,我们的舞蹈教育的发展必须要改变既有的精英化模式。而要改变这种模式,就要一求“发展”、二要“普及”,两条腿走路。笔者认为,为了使这项事业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有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不仅是指决策层的文艺政策、指导方针需要有调整,更重要的是,在基层的每一位舞蹈工作者也需要对自己的思想意识来个彻底的反思和检讨。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比如对“专业”的畸形理解,看不起舞蹈的普及工作等等,都需要纠正。

其次,应该对相关体制和机构进行改革,包括艺术设施的投资建设,大、中、小学课程的普及。这需要和教育部门正在推行的素质教育工程结合,找出一条既不给学生增加负担,又能与现有的音乐、体育课有机融合的路子。美国等西方国家这方面搞得很好,中国也不乏成功的经验,上世纪30年代的“黎锦晖模式”,今天的北京二中等等都是例子。

还有就是要对舞蹈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这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其中高等教育知识结构的调整又尤为关键。我们现有的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精、尖”表演人才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它远远不能适应实践的需要。舞蹈的“非精英化”发展最终还必须靠一批训练有素的干部或老师来执行,这就需要有相应的知识来传授给他们,我们不能期望先培养出一大堆满脑子“高精尖”意识的“专业”人士,然后又让他们走出校门后再从头通过实践去一点点摸索。除此以外,我们还要从学术的角度去研究舞蹈的普及问题,甚至于设置专门的学术委员会,建立相关的专业。

收藏此页】【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