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健身俱乐部纷纷入驻北京新兴高档商业,推动了北京商业地产的租赁和销售,整体市场呈现供需两旺的局面。同影院、餐饮等业态相似,健身俱乐部在拉动商业人气方面作用非凡,因此目前新兴的商业项目在确定主力店时,几乎无一不把目标锁定在健身等休闲业态上。
据国家体育总局统计,我国18岁到50岁之间对运动相关产品和服务有需求的人数超过4亿,经济发展带来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国内健体产业明显供给不足,直到最近几年,一批品牌健身俱乐部陆续兴起,局面才有所改观。强劲的市场需求是中国健身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境外资本投资纷纷投资中国的主要原因。
依托雄厚外资背景 抢滩中国健身市场
在健身行业发展比较成熟的美国,健身俱乐部会员达到了国家人口的14%(IHRSA数据)。而我国健身俱乐部的现状,即便在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北京,目前也只有不足500家健身俱乐部(包括正在健设的),总会员人数大约13万,仅占北京人口的0.8%左右。与此不相匹配的国内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随着我国IT、电子、金融等行业的兴起,从业人员趋于年轻化,对健体场所的需求也格外强盛。此时,一些眼明手快的外资健身俱乐部纷纷抢占中国健身市场。
由于外资设立连锁总部的所在城市往往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因此国外知名品牌的健身俱乐部普遍集中于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发展(如中体倍力总部在北京,一兆韦德的总部在上海等)。而经济发达的城市对健身行业的接受程度也较高,品牌的区域特征和知名度更为明显。健身俱乐部与所在商业以及商圈形成共损共荣的相互作用关系,尤其是外资背景俱乐部,普遍以高收入白领和中产阶级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其高端路线走势,会直接提升商圈的整体形象和商业定位。如亚历山大,不但成功树立了高端健身会所的形象,还曾经成功带动一度销售低靡的楼盘售价整体上涨。
进入21世纪后,新锐健身俱乐部在中国各大城市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北京,中体倍力、一兆韦德、奥力、亚历山大等拥有雄厚外资背景,实力快速膨胀的健身俱乐部都从平地间迅速崛起,其扩张速度足以让尚处于原始积累时期的本土同行汗颜。这些俱乐部在构建自己品牌帝国的同时,也在凭借各自优势相互角逐着区域内,乃至全国健身行业的领军地位。
带动行业发展 凸显商业价值
中国内地健身业经过20年的积累和发展,产业结构和规模现出雏形,品牌的作用越来越重。国内地健身俱乐部的品牌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国际市场中仍处于劣势地位。
虽然目前国内各种形式的健身俱乐部发展迅猛,数量增长较快,而境外品牌、资本的涌入,也加剧了产业内部的竞争,使健身业的资源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但从总体来看,国内健身品业还未成为一个系统的产业。主要体现在:行业内的竞争过于盲目,多为无序竞争;经营者缺乏经营管理经验;经济效益普遍不好,成本投资回收时间长;两极分化严重。
在品牌营销、产品定位、管理、技术、服务等各环节均有足够提高的空间。怎样培育和维护现有的健身市场,怎样促进健身企业的营销与管理水平,怎样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关系到每个健身品牌和健身产业共同的未来。在经历了服务竞争和价格竞争时代之后,健身俱乐部个性的差异化变得日趋重要。
具有雄厚资本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外资背景健身俱乐部的进入,将会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随着他们相对成熟的管理运作逐渐在本土企业中产生示范效应,不同品牌的差异化优势将进一步得到体现,届时,将带动国内健康服务行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全面上升。